浙江杭州,一男子跟一家公司签了6个月合同,承诺保底8000元到10000元的纯收入,在大环境下这个收入很满意,准备开网约车,结果开了1个月发现,不仅不赚钱,押金要不回来,还要倒贴钱。

陈师傅在3月初,跟杭州悍霆商贸有限公司签了半年合同,销售说一个月保底都有8000元以上,当时就签了合同,并缴了押金,每个月上缴4000元。

就这样开始了网约车,干了大概半个月,就发现了情况不对,一天最少的时候80块,最多也就120元,这样半个月一算,最多也就3000-4000块,每个月还要上缴,这不是还要倒贴给公司吗?完全赚不到钱。

就有了不做网约车的想法,但是,一看合同,顿时就后悔了,里面有一条规定,租车不满半年的,不仅没有押金,而且还有3000元的违约金。

一下子就陷入了两难,继续开,不赚钱,跟一开始的保底承诺相差很远,不继续跑,没有押金,还有违约金。

于是,就找到了记者,希望可以帮忙,能够退车退押金,找到公司负责人,了解具体情况。

表示对于8000元以上,受疫情影响,从早晚高峰就可以看出来,至于保底纯收入,可能是个别销售的稍微放大,对于这个,也是有规定的。

对于负责人的解释,陈师傅表示,销售的放大有误导的意思,不然也不会开网约车,只是当时被催着签合同,没有详细看内容。

陈师傅的要求合理吗?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如果可以判断公司的销售存在误导行为,那么合同的意义就不大了,但是,想要证明,并不容易,可以通过没受疫情影响的收入来判断,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收入来判断,但是,这些都是内部信息,不大可能用来证明公司的误导。

不能证明误导,合同就有意义了,如果陈师傅违约,押金没有,还有违约金,半个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损失,所以,继续开网约车才是相对好的选择。

经过记者的沟通,公司方面表示押金根据合同确实退不了,但是可以商量,根据流水和时间来计算。

这也提醒大家,对于口头的承诺,合同的内容更为重要,对于平均纯收入,实际到手的收入才是真的,如果匆忙签合同,后续发现情况不对,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公司目前不退押金,可以计算,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选择,如果按照合同走,完全可以没有这个动作,也是人性化的一种表现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