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我刚刚看完了。

上午9点18分开场,125分钟时长。

看完之后,难掩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全片最震撼的时刻,甚至都不在电影正片中,而是在电影片尾,"人墙"中那3513名真实遇难者的名单,就像李乃文说的,"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首先要说一句,当观众走进影院,将要面对的,绝对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而是一次沉重、压抑甚至痛苦的精神洗礼。

至今回想起来,片中许多731部队罪行的画面依然令人窒息。

甚至像钝器砸在你的心头,到现在还轰隆作响。

观影的时候,身边不时传来观众掩目的惊呼与低声的抽泣声。

但我想,恰恰是这样的观影感受,让人更加确认电影上映的必要性。

电影结局,没有人活着跑出来。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在731部队的暴行现场,又有多少人逃过了这残忍的暴行?

所以,无论电影最终口碑如何,我都建议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但要再提醒一句,《731》不提供慰藉,也不给予廉价的娱乐。它更像一面镜子,带着我们去凝视深渊。

电影首日票房已爆,3小时票房已破1.72亿,

猫淘预测总票房,都突破了13亿。

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仅是爆款。

更是一段历史,重新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

正因为难以呈现,才更需要呈现。

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堂不容遗忘的历史课。

银幕只是影像的载体,电影只是故事的载体,真正重要的是:电影是否拍出了历史的真实。

1:观感如何

看完《731》,你要问我最直接的观感是啥,我会用2个字形容,沉重!

像一块铅,落在人心里。铅越重,泪水越滚烫。

当看到日军的刺刀刺进稻草中,血流淌出来,我忍不住落泪。

当看到一排排活生生的人,被送进731部队的实验室,我忍不住落泪。

当看到影片用4K拍摄+后期特效化妆,呈现的冻伤、解剖、毒气实验等场景,伤口纹理、血液流动、肌肉撕裂细节被放大数倍,我忍不住落泪。

当看到林素贤(孙茜饰)被迷晕带走,接着遭到731部队的活体解剖,我的泪水更是断了线。

我想,这正是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直面历史。

当电影中,731部队完全泯灭人性的一幕幕不断上演,在这里,我也要郑重的说一句:它做到了最关键的一点,记录历史。

2:关于剧情

因为不能过度剧透,所以我结合官方剧情介绍,简单给大家稍微解读一下。

从剧情结构看,影片更接近一部惊险片。

电影开场就交代了历史背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故事发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这里以"防疫给水"为名,秘密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研究,并大肆抓捕当地平民进行活体实验。

当地小贩王永章(姜武饰)和其他许多普通中国人一样,被日军强行抓入了所谓的"特设监狱"。

日军用"配合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欺骗他们,但等待这些无辜百姓的却是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

电影的前半小时,用了一定篇幅交代王永章这个角色。

在被日军逮捕前,他曾看到报道抗日传奇英雄王子阳的报纸,作为小人物的他,很崇拜英雄。

在731的监狱中,日寇让他担任类似"牢头"的小管理职务,他借着可以给各牢房送食物的便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狱友。

电影也随着他的视角,看到一项项731部队的暴行,逐个被展现出来。

面对大量被欺骗、被迫害、最后成为人体实验品死去又被焚烧的狱友,王永章决定"做一次英雄",

他利用在监狱各处收集到的情报,发现日寇在某一节日当天的监狱管理上将会有松懈之处,决定利用这一难得时机带领狱友越狱逃出魔窟。

但当付出重大牺牲后,"越狱"的他们发现,前方等待他们的竟然是日寇早已布下的陷阱,

当他们被押送到郊外进行细菌炸弹爆炸实验时,开始爆发最后的抗争。

可以说越是靠近结尾,影片的催泪段落就越多。

实事求是地说,这不算一部好看的电影,从影片节奏把控上看,也比不上暑期档另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口碑爆款。

但影片最大的张力,来自于内容本身。

虽然电影技法算不上有多高超,但呈现的内容本身,让电影越往后看,后劲越大,越往后看,越不寒而栗。

到电影最后,我几乎已经想要把眼睛闭上,但又逼着自己,把电影看完。

还有就是,电影的很多内容,都非常写实。

比如影片中被做人体实验的人,都是以编号代替姓名。

因为在历史中,他们被731部队称为"圆木"。

这些人,只是他们眼中的"活体实验材料",是数字,是编号,不是人。

还有,四方楼和特设监狱,731部队进行了统一消毒、"统一饮食",一切都为了"高效"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试验。

比如他们进行的"干燥实验",是将活人置于高温环境中烤至彻底脱水,测算出的人体水分占比。

电影结束后,我几乎两脚瘫软,即使早已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残酷历史,当我亲身在影院看到这一幕幕,那种内心的震撼,依然如排山倒海。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家不要把电影,当一部类型片来看,而是把它当成一堂了解历史的历史课,或许是更合适的观影预期。

3:关于姜武和王志文

现在让我们说说演员,

全片戏份最多,也是人物塑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姜武和王志文。

先说姜武,他饰演的普通人王永章,是被裹进事件的牺牲品,是最无辜的那种小人物。

电影中他最打动我的,是眼睛--从最初的迷茫、到中段的恐惧,再到后期的痛苦、绝望甚至麻木,以及最后的愤怒反抗,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物脉络。

有场戏是他蜷缩在角落失声痛哭,这泪水,也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这个人物在最接近自由时倒在日寇的枪口下,那一幕也是最片最令人心碎的时刻之一。

再说王志文,他饰演的杜存山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全片最为复杂,内心撕扯越剧烈的角色。

因为在狱中关押时间较久,他自知等不到自由,决定用生命来撕开日寇"健康换自由"的鬼话,而他细心搜集的情报,也为"越狱"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王志文用了一种极端冷静的方式,演绎这个角色,但人物越是冷静,观众越是他透过这种冰冷,感受到那种深不见底的悲凉与决绝。

4:关于李乃文、孙茜、林子烨

相比之下,其他演员戏份没那么多,但每个角色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比如李乃文饰演的顾博轩,在最后时刻将活下去的机会让给年轻的狱友的时刻。

孙茜饰演的顾博轩媳妇林素贤,被迷晕带走活体解剖的绝望一幕。

还有林子烨的少年角色,被众多狱友叠成人塔托举向上爬,却仍逃不脱冰冷的刺刀,眼中充满纯真与惊恐的一幕。

所有角色共通的情绪,就是惊恐。

在我看来,已经不能用一般的演技衡量标准衡量他们的表演,因为他们已经不仅是在扮演角色,而是在用自己的身心进入角色,去承载那些历史中曾真实发生过的恐惧和痛苦。

5:导演发挥咋样

前文说评价电影最好是把它当成一堂历史课,并不是说电影不好,只是说,因为特殊的题材,常规的电影衡量标准,已经对电影失效。

但我们还是可以简单聊一聊,电影的艺术风格。

首先要说导演赵林山没有采用血浆和廉价的惊悚来呈现这个故事,更没有采用爽片套路,而是用光影和声效编织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心理围墙。

而电影的结局,也是对历史真相的再现,只要进了特殊监狱的,几乎无人生还。

正因为这种刻骨的残酷与压抑,影片的整体色调,是一种浸透了绝望的铁锈色,有种血雾般的感觉。

而在活体实验的手术室内,无影灯投下的光是惨白色的,这种构图和色调本身,已经传递出一种极度冰冷的情绪。

导演使用了大量低角度镜头,将角色困在画面中,给人一种无路可逃的窒息感。

声效设计也值得一说。

仔细听,能听出金属器械冰冷的声响、远处的哀嚎、人们沉重压抑的喘息……这些声响在整部电影中,不断撞击着观众的内心。

而在那场人体解剖的场景中,电影却带着一种无声的死寂。这种死寂,也是影片给我的最大观感。

6:多说一句

最后,让我们再说一嘴影片票房。

影片的首日预售票房突破1亿,成为今年春节档后首部首日预售票房破亿的现象级影片,目前最新票房已破1.72亿,平台普遍预计今日票房会破3亿。

毫无疑问,它正在打破各项非工作日的票房纪录。

而影片最终票房,几乎肯定突破10亿,平台13亿的票房预测,我认为还是过于保守,最终票房,应该会轻松突破20亿。

为什么要在意票房?

因为越多人走进影院,就越多人亲身感受那段历史。

电影上映本身,就是向世界宣告:有些历史,不容篡改;有些罪行,不设追诉时效。

最终电影尺度不低,但现有的呈现,注定只是冰山一角。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展现得还要残酷。"

731部队的罪行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幕,在战时处于绝密,战后被极力掩盖,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这恰是电影上映和被看到最大的意义:电影拍的是过去的历史,但看的是现在的人。

八十年前人们所渴求的安全,已经成为我们享有的现状。

故事虽发生在过去,但伤痛绝不会被遗忘。

电影的上映,就是要让全世界更多人知道731部队的反人类暴行。

而揭露的意义,在于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说到底,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市场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与观众的共鸣。

拍了什么,拍的怎么样当然重要。

但观众感受到什么,记住了什么。

这期间的思考与体会,才是电影真正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导演赵林山曾说:"我们拍的不是电影,而是证据。

演员李乃文在影片首映现场说了一句话,让人触动。

"我相信我们永远会铭记在731逝去的所有同胞们,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125分钟里不能被遗忘的历史真相,被重现,被记住,这就是电影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