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后的第三轮经贸会谈。对于本次谈判,特朗普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毕竟在这之前,美国刚刚与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都达成了协议,并且获得了明显的优势。

因此特朗普提前放出话,声称他相信"中美将很快达成协议"。

那么,中美真的有望签署协议吗?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事情的发展并不算乐观。

首先,在第一天长达5个小时的谈判结束后,中美双方代表都罕见陷入了沉默,各自离开会场时,都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可见谈判气氛比较严峻,谈判的走向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其次,在第二天的谈判结束后,中方倒是罕见打破了沉默,但释放出的信号,却是依然强硬。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只用了一句话,便介绍了本次谈判的内容:"中美双方经贸团队根据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共识,继续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就彼此关注的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交流。"

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本次谈判实际上并没有谈出新的内容,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定下的。进一步分析的话,还可以得出中方的不少言外之意,例如中美最高层在6月5日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沟通;中美"彼此关注的重大议题"这样的措辞,说明双方在敏感议题上的分歧还是很大。

随后,李成钢又指出:"根据中美双方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这一点可以说完全印证了外界的猜测与分析,那就是中美本次谈判,就是要将"关税休战"的期限继续往后推90天,时间延迟到11月,而特朗普将寻求在这之前访华,或者与中方最高层进行线下会晤。

但是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中方的表述中,中美在本次谈判中,实际上达成的共识就只有这一项。那么,这一项共识到底更符合谁的利益呢?

从特朗普会谈前的谈话可以看出,他是希望中美能够达成协议的一方,而且因为美国近期已经与很多国家达成了协议,更希望一鼓作气,与中国也把协议签了,证明"对等关税"政策的正确与胜利。

但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显然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也是中美各自占据的优势领域所决定的。

因为现在双方各自最重要的需求是,美国急切想要中国放开稀土出口,而中方则希望能够获得美国先进制程的芯片,不同的是,缺少先进芯片不会影响中国的社会民生,但是没有稀土,影响的不仅是美国的军工制造和汽车产业,甚至连最基础的电动牙刷制造都要受到限制。

因此中方的立场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而至于特朗普能不能通过谈判,走进中国的大门,那就要看美国能拿出多少打动中国的诚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