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9月9日凌晨3时48分,山东日照海域再传捷报。我国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第五轨卫星以一箭11星方式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标志着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时空道宇公司在轨卫星总数突破52颗,并实现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发射的"组网加速度"--继8月9日发射后,时空道宇将继续以高频节奏,向一期64星组网目标全速推进。

"按计划,我们还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发射,实现一期64颗卫星组网收官。"时空道宇CEO王洋透露,届时星座将具备除南北极外,全天候、无缝覆盖的全球卫星物联网服务能力,正式进入全面商用阶段。

发射节奏为何如此密集?背后是国际需求与产业化能力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依托吉利星座,时空道宇已在中东、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等20余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多地商用通信测试。测试数据显示,通信成功率达到99.15%,网络可用性超过99.97%。王洋告诉记者,"目前多家国际合作伙伴正密切跟进,期待尽早使用我们的无缝连接服务。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我们正加快部署节奏,这既利于企业发展,也能更好服务全球伙伴。"

高频的发射也得益于目前时空道宇在民营航天产业化能力的跃升,据了解,在这一轨卫星成功发射之前,时空道宇通过已有的41颗卫星,在智能汽车、工程机械、低空出行、海洋渔业等场景完成了商用测试,为系统加速扩容提供数据支撑。目前时空道宇在卫星设计、生产、测试、入轨测控等环节已形成成熟、可复制的模式,让高频次、批量化发射成为现实。

作为浙江首个由民营企业自主建设运营的低轨卫星星座,具备全球卫星物联通信能力,吉利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正在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出行、工程机械以及海洋渔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在无人区也能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自动驾驶辅助;低空经济领域的无人机与飞行器能够保持全天候、高可靠通信;工程机械可通过卫星网络实现精准调度与远程管理;海洋渔业则通过卫星网络提升渔船救援能力,实现"永不失联"的物联通信。这些应用既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更让卫星技术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