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省发布新政,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年龄上限提高到男性68岁、女性63岁,还可延长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再加5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仅是山东在行动,全国不少城市也紧随其后,公积金贷款政策正悄然变化。

"年龄宽限",不是个例

打开城市新闻,发现郑州、青岛、哈尔滨、重庆、昆明、江门、西安、北京等地,都对公积金贷款年龄上限做了相应调整。大致模式为:男性可贷至68岁,女性63岁,或者说可以比法定退休年龄多贷五年。最长贷款年限,还都是30年。但在具体计算时,像北京这种城市,夫妻两人年龄之和怎么算、取哪一方,政策也给出了详细示例。

这波"放松"并不是单点突破,是多地协同调整。可以说,"公积金贷款年龄提前退休"的政策时代,彻底一去不返了。

政策背后有何深意?

政策层面这么做,可不只是单纯"为中老年买房者送温暖"。延长贷款年龄,直接增强了购房人买房的可能性,尤其受益于"又想改善,又资金有限"的夹心层家庭。

比如,人到中年,一边供孩子上学,一边还想着改善住房。之前贷款年限不够,压力很大;现在一放宽,原本要20年还清的压力,突然拉长到30年,每月月供立马变轻,置业动力就上来了。

更深一层,这其实是在应对当前楼市压力。人口老龄化、晚婚晚育、家庭结构转变,导致传统刚需群体减少,局部城市房地产遇冷。政策出手,本质是助力住房市场"托底",释放一部分被高月供压制的购买力。

公积金每月要交多少?怎么算?

说到这里,也许你要问,自己每月公积金到底交了多少钱呢?其实答案不难讲。公积金缴存额=基数×比例×2。而所谓"基数",一共有三种情况:

1.新参加工作的,取入职第2个月工资;

2.单位新调入的,取调入当月工资;

3.老员工,取上年12个月工资平均值。

这和买社保很像,但公积金基数通常每年有上下限,由当地管理中心"说了算"。比如多数地方,最高不能超过上年社会平均工资3倍。月平均工资怎么算?工资加奖金补贴算进去,税前数,一年下来除以实际工作月数。

好了,缴存比例一般单位和个人各占5%-12%,同单位不能各选各的,通常都是5%、7%、12%这几个整数倍。你交多少,公司也得"陪你一起上",划走的钱都是劳动力的隐形福利。

公积金和社保工资基数,是一回事吗?

这里需要打个问号。虽然两者基数的计算方式很接近,但一个单位有可能为了"优化成本",在社保和公积金申报基数上动点小心思--标准未必完全一样。最直接的差别是,基数的上限和下限每年都可能变,具体还是得看本地公积金中心、社保局各自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