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之下,中国在黄岩岛再落重要一子。设立自然保护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高明之举,更是主权维权的战略布局。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 ,是中国固有领土,隶属海南三沙市,是中国中沙群岛中为数不多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 该岛是一个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5千米,周长约55千米,面积约为150平方千米。黄岩岛环礁围着的中间三角形潟湖,面积约130平方千米,水深最深约20米。
2025年9月10日,我国在黄岩岛区域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决定引发国际关注。这一举措被专家解读为"一石二鸟"的妙棋--既展现了我国对南海生态保护的负责任态度,又以无可争议的方式巩固了国家主权。
01 生态为名,主权为实,中国出招堪称典范
中国选择以"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加强黄岩岛管理,堪称国际法运用的典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理由,中国既履行了大国责任,又进一步巩固了主权地位。
这个时机选择颇具匠心。当菲律宾不断在南海发起挑衅之时,中国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另辟蹊径,以环保之名行维权之实,让国际社会难以反驳。
国际海洋法专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无可指摘的理由,任何反对声音都会立即在国际道义上落于下风。"
02 三大优势凸显,中国占据主动地位
中国在黄岩岛问题上的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法理优势: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有着充分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政府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持续维护主权,现在以环保为由设立保护区,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
实际控制优势:中国目前实际控制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能够有效执行保护区的各项规定,阻止非法捕捞和环境破坏行为。
国际舆论优势: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共识,中国此举占据道德制高点,相比军事对峙更易获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03 菲方陷入两难,反制手段寥寥
面对中国的这一举措,菲律宾方面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如果菲律宾强烈反对,就等于公开反对生态环境保护,将严重损害其国际形象;如果默许承认,则相当于变相认可中国对黄岩岛的管理权。
菲律宾学者坦言:"这是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外交难题之一。中国的策略十分高明,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反制理由。"
菲律宾可能采取的反制手段极为有限:或在国际场合提出质疑,但应者寥寥;或寻求美国等盟友支持,但环保议题难以推翻;或继续在仁爱礁等问题上制造事端,但难以改变黄岩岛现状。
04 保护与发展并举,中国方案赢得赞誉
黄岩岛自然保护区并非仅仅是一个外交策略,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态保护工程。
数据显示,黄岩岛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大量珊瑚礁资源和渔业资源。设立保护区后,中国将科学规划渔业活动,禁止破坏性捕捞方式,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还将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加强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这一方案赢得了国际环保组织的普遍赞誉。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位官员表示:"这是负责任的海洋大国行为,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国家采取类似措施保护海洋生态。"
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南海政策更加成熟自信。中国不再仅仅通过外交声明或军事存在来维护权益,而是学会运用国际通用语言和规则,以柔克刚,以环保之名行维权之实。
这条新路径既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又让对手难以找到反击的突破口,可谓南海维权的一大创新。未来,中国或将更多运用这种"软硬结合"的方式,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