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总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大力发展核电和水电,这主要是基于多重因素的战略考量,下面具体来说一说。
能源低碳转型的需求
中国电力以煤电为主,2024年煤电占比约53.7%,核电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低。国家能源局规划,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需达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
核电作为高能量密度、稳定基荷电源,可有效替代煤电。单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年发电量相当于减少燃烧3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800万吨。
水电作为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提供稳定基荷电力,尤其在丰水期可替代煤电。
满足能源需求增长
数据中心、电动汽车、高端制造业等新经济的发展,推高了用电需求。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预计2030年需新增2.5万亿度电,相当于当前美国全年发电量。
核电和水电的建设周期时间长,需要进行提前布局。2025年核准的10台核电机组将在"十五五"期间集中投产,形成约1000万千瓦稳定供电能力。
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依赖"西电东送",但输电损耗达6%-8%。在沿海负荷中心新建核电(如广东太平岭、浙江三澳),可减少跨区输电压力。
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2%,天然气超45%。核电所需燃料铀的年消耗量仅约1600吨(2024年),一次装料可运行18个月,大幅降低能源运输通道风险。
水电开发可以提升资源自主性,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4亿千瓦,目前开发率约50%。雅鲁藏布江、金沙江等流域待开发潜力巨大,相当于新增数个三峡电站
推动产业升级
核电和水电产业链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环节。 "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超85%,带动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企业突破关键技术。
水电领域,中国在高坝建设、大型机组研发等方面全球领先,相关技术和标准已输出至巴西、巴基斯坦等国。
应对极端气候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挑战。核电的稳定和水电的快速调节能力,可有效平抑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波动性。
2025年新能源装机将超17亿千瓦,配套建设核电和水电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关键。此外,水电的防洪功能和核电的基荷支撑,共同构成能源安全的"双保险"。
结语
中国发展核电和水电并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通过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实现从"发电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跨越,重塑未来三十年的世界能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