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其巡回演唱会被迫延期,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新冠疫情反弹的关注。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近期全国多地均出现新冠流行趋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新冠病毒连续三周占据门诊流感样病例首位。这波新冠感染抬头,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疫情现状:地域差异与毒株变化

从地域来看,南方省份新冠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不过部分早期上升较快的地区疫情增幅已趋缓。港澳地区同样面临新冠病毒流行的压力:香港污水监测显示XDV变异株(JN.1亚分支)流行率上升,单日新增阳性样本最高达199例,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前一周翻倍;澳门3月中旬阳性率曾达44.3%,近期仍有波动 。而内地流行株则以NB.1系列为主,虽然致病力与既往毒株相似,但传播力有所增强。此次流行的XDV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仍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家族,是JN.1和XDE的"重组后代",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便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也可能再次感染。其症状更像感冒,如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其传播能力依旧不弱,目前已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成为主流毒株。

二、原因剖析:群体免疫力下降与病毒传播契机

专家指出,自2024年7 - 8月的小高峰后,人群抗体水平逐渐降低。加之2025年初流感流行强度降至三年最低,为新冠反弹创造了条件。距离上一波大规模感染(2023年底至2024年初)已过去一年,多数人因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正在消退,且疫苗加强针接种率不高,整体免疫防线有所松动。此外,从清明到五一,节假日期间人口流动大,跨省出行、聚会聚餐频繁,为病毒扩散提供了机会;春夏换季时,早晚温差大,人体本身就处于易感状态,是感冒高发期;XDV变异株传播力强且症状轻微难察觉,很多人误当普通感冒处理;长期未接种疫苗、未"阳过"或阳过已久者等免疫力下降人群增多,也更容易再次感染。

三、症状与风险:警惕高危群体健康威胁

感染者的症状仍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部分伴有嗅觉减退,但发热多为中低热(低于38.5℃),与流感的高热有所区别。尽管当前重症率低,ICU中暂未出现危重症患者,但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等群体仍面临较高风险。例如,香港近期通报的两例儿童重症中,一名17个月大女童因合并感染腺病毒、鼻病毒病情危殆。多次感染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还可能出现症状加重或"长新冠"(长期后遗症)的情况。

四、应对策略:科学防护与精准干预并行

面对新冠感染再抬头的情况,我们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1. 个人防护: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医用或KN95口罩,并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要继续坚持;还没感染的人,如所在地区已提供XBB或JN.1适配疫苗,建议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尤其是半年以上未接种者 。

2. 出现症状后的处理:出现咽痛、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建议第一时间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检测阳性后应居家休息,减少出行和社交活动,避免上班上学;如出现高烧超3天、气短、胸闷、剧烈咳嗽等症状,尽早前往发热门诊或感染科就诊。

3. 高危人群保护:60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低下人群等高危人群,如确诊感染,尽可能在48小时内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错峰用餐,避免照护接触。

4. 公共卫生措施:人群密集场所要严格落实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措施;完善哨点监测与基因测序工作,及时预警新毒株的出现和传播。

5. 医疗体系准备:医疗体系应做好应对准备,储备充足的医疗物资,包括床位、药品、医疗设备等;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对新冠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医疗救治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6. 公众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新冠病毒的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避免恐慌性就医,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将医疗资源留给重症需求者;普及抗原自测与早期用药知识,减少疫情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新冠并未消失,它正以"低水平流行"的方式长期存在。每一次感染潮的起伏,都是对社会韧性、个体责任与防控体系效能的考验。面对病毒变异与免疫力衰减的双重挑战,唯有科学应对、未雨绸缪,才能守住健康防线,保障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