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一队苏军坦克正在波兰某地疾驰,突然领头的一辆T-34型坦克随着一声巨响化为一个燃烧的火球。苏军坦克纵队顿时一片混乱,所有坦克四下散开,开始寻找敌人,就在这时,又有连续几声巨响,连续数量苏军T-34型坦克相继被击毁。剩下的苏军坦克不敢久留,立即选择调头撤退……等战场安静后,数辆印着铁十字标志,外形低矮,没有炮塔的小型战车快速离开了战场。

上述一幕发生在1944年10月的波兰战役时期。那几辆没有炮塔的战车,正是隶属于德军第743营的“38型坦克歼击车”,743营凭借这些坦克歼击车曾经在一天之内就击毁了苏军20辆各种坦克,其中甚至包括2辆JS-2重型坦克,而自身没有一辆追猎者被苏军击毁。

在整个苏军的“巴格拉基昂”战役期间,743营总共击毁苏军57辆坦克。尽管德军无法在战略上抵挡苏军的猛攻,但是在战术层面,这个“38型坦克歼击车”堪称是二战后期德军的战场神器。

“38型坦克歼击车”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它的绰号,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该车在1944年4月才投入量产,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第三帝国最后的1年生命里,德军一共生产了2584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而这些追猎者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击毁了苏军以及英美盟军在内超过2.1万辆各型坦克、自行火炮。交换比超过1:8,因此追猎者也被后世的军事专家们称为“唯一可以对抗M4和T-34的德国装甲力量”。

二战时期,面对苏军潮水一般的T-34和盟军潮水一般的M4“谢尔曼”(因其圆头圆脑的设计而得名“谢馒头”,不是现在的M4卡宾枪,笔者注)两款虽然性能中庸,但是数量几乎无穷的坦克,德国装甲部队一顿陷入被动苦战。现在著名的德国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实际上总共产量也就相当于T-34或者M4“谢尔曼”的一个零头,真正在前线有效抵抗盟军装甲集群的,是德国在3号坦克基础上,去掉炮塔,改装75毫米长身管主炮,进而研制的3号突击炮。

这种被广大军迷朋友亲切的称呼为“三突子”的自行火炮外形低矮,同时直接兼容3号坦克的底盘,而其75毫米长管火炮又有着优良的穿甲性能,因此尽管该炮最初是作为步兵支援火炮研制,但是在整个战争时期,该炮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务正业”,以打击盟军装甲部队为主要任务。

如果“三突子”正常发挥,也就没有后面“追猎者”什么事了。但是1943年11月26日,英美盟军一次战略轰炸,位于柏林城郊的阿尔卡特公司吃了1424吨炸弹,整个“三突子”的生产线被炸毁。最终德国最高统帅部看中了由捷克BMM公司生产的38T型坦克,并在其基础上,同样去掉炮塔,改装1门75毫米长管反坦克炮,制成一辆专用反坦克歼击车。该车于1944年4月正式投产,由捷克的斯柯达和BMM等公司共同生产,这就是著名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其实也是自行火炮的一种,这种自行火炮通常装备坦克炮,并且以反坦克作战为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这种自行火炮的制造比坦克简便,但是反装甲威力却不逊于主战坦克,所以在二战时期被广泛采用,例如苏军的SU-76、SU-100、盟军的M10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坦克歼击车,而德国的追猎者更是坦克歼击车中的佼佼者。坦克歼击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的自动式反坦克炮,在反坦克导弹问世之前,反坦克炮是除坦克以外,反装甲作战最重要的武器之一,而坦克歼击车由于是自行式,具备优越的机动性,特别是可以伴随坦克部队作战,在单独作战时,又可以预设埋伏,伏击敌方装甲部队。所以不仅在二战,包括冷战时期都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在1999年建国50周年阅兵时还曾经展示了专门研制的,装备120毫米反坦克炮的89式坦克歼击车。不过这都是后话,与本文无关。

尽管追猎者是由捷克的38T轻型坦克底盘改装,但是德国人给它装上了60毫米厚且呈60°倾角的正面装甲,从而让追猎者正面具备了很强的防护能力,这在二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中也可以说是另类的设计。但是由于采用了轻型坦克底盘(捷克38T型坦克原先配备的主炮仅37毫米,笔者注)又安装了大口径(75毫米)坦克炮,所以,追猎者只能取消炮塔设计,将火炮直接装在车体右侧,左侧则是驾驶员座舱。

不过取消炮塔的一个额外好处就是让追猎者外形比二战时期美苏服役的坦克歼击车都要低矮很多,而且38T坦克本身外形就很小巧,改装成追猎者之后,整车全长只有6.38米(含炮管),车宽只有2.63米,车高2.17米。外形非常矮小,非常不容易被发现,这也让该车通过设伏围歼敌方坦克装甲车辆显得非常容易。在很多时候,无论盟军还是苏军,甚至在被连续击毁多辆坦克的情况下,依然找不到追猎者身在何处。

尽管身材矮小,但是追猎者所装的那门75毫米反坦克炮却颇具威力,其装备的Pzgr.39型75毫米反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依然可以有效击穿85毫米匀质钢装甲,在500米距离上更能击穿96毫米匀质钢装甲,这在二战时期已经可以大致击穿当时几乎所有坦克,而且由于追猎者多采用伏击战术,所以经常把目标放近,同时设法打击目标的侧面装甲,这也大大增加了击毁目标的概率。

在整个二战期间,追猎者虽然没有德国的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著名,但是这种坦克歼击车凭借其快速的研制速度(4个月)和强大的威力(75毫米火炮),以及优良的可靠性(曾经有一辆追猎者在自身故障的状况下依然安全行使160公里)完全超越了德国当时主力坦克,成为欧洲战场最后一年,德军最主要的“救火队”。尽管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失败的命运,但是追猎者优秀的设计依然得到了东西方的一致好评。

在二战结束后,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以SF-1的编号继续生产了249辆追猎者。瑞典装备的追猎者一直服役到上个世纪60年代,包括瑞典在冷战时期研制的S型主战坦克,也处处透着追猎者的味道。

追猎者名声远播,性能优越,以至于当时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也购买了158辆该车,并将其命名为G13型坦克歼击车,作为瑞士装甲部队的核心突击力量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

客观的说,追猎者确实是二战期间德国所研制的性能最为均衡,且生产最为简便的反装甲武器,在经过了虎式、豹式、鼠式等一路跑偏的德国装甲发展思路在追猎者上终于和美苏走到了一起,终于承认了性能和产能的均衡,才是优越的装甲车辆,这样一个真谛。只不过,纳粹悟出这个道理实在是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