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钦佩曾国藩已成为人们,特别是企业家的普遍做法。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样,曾国藩也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有一个辉煌的头衔。就是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他被授予一等毅勇侯,死后被追授为"文正"。

从现代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来看,我们知道曾国藩在晚清的影响。对手石达开评论说:"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左宗棠的评价:"忠于祖国,了解人民,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李鸿章的评价:"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毛主席的评价:"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的评价:"曾公是中国人精神的典范。"

他们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表明,曾国藩确实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然而,这些光环掩盖不了曾国藩的残忍,大屠杀是曾国藩永远洗不掉的一大污点。

关于曾国藩的大屠杀,他最亲密的助手赵烈文说得最多。从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曾国藩命令湘军三次屠城。咸丰八年四月,他攻破九江,屠杀城中两万军民。咸丰十一年八月,安庆被攻破,数万军民被屠杀。同治三年五月,太平天国的都城天津被攻破,又发生了一次屠城。

这三次大屠杀越来越悲惨。南京被屠杀的时候,"街上19具尸体都是老人,那些年幼的孩子也被屠杀。"直到30年后,谭嗣同游览南京时,仍能听到曾国藩大屠杀的故事。"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 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

事实上,曾国藩认为大屠杀是小事,因为大屠杀往往是敌我之间的殊死战斗,胜方惩罚战败方。有人说,现代战争指挥官在与囚犯打交道时最能看清这个人的真实面目。在曾国藩的《曾国藩奏折》中,我们发现曾国藩有个"乐趣",以各种方式虐待犯人。

《曾国藩奏折》有记载:"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

这是曾国藩自己的记录,令人瞠目结舌。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除了他性格深处的残酷,曾国藩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曾国藩认为,对待犯人的方式必须是这样的:"克城奕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参考:"曾国藩全集"、"能静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