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三座皇陵里,为何会有崇祯呢?要知道崇祯死时,大明已经亡国,是谁冒着得罪李自成的风险,将崇祯葬入皇陵中的呢?这个好心人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些吃惊,他就是亲手灭亡大明的李自成。
李自成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稳定、笼络民心,二是因为他答应了太子朱慈烺。据《明季北略》记载,崇祯帝自缢前,曾安排朱慈烺前往成国公朱纯家中避难。不想担心引火烧身的朱纯竟然让朱慈烺吃了闭门羹。因此李自成很快便抓到了朱慈烺。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却没有皇帝向自己投降,这让他很不满意。于是抓到朱慈烺的李自成便想招降他。觉得自己对李自成还有利用价值的朱慈烺,趁机向李自成提出三个投降的条件:一、不得破坏朱家祖庙皇陵,二、迅速安葬崇祯帝和皇后,三、不得屠戮大明百姓。
最终李自成答应了朱慈烺的投降条件,朱慈烺被李自成封为了宋王。想要履行承诺的李自成,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棺椁移出皇宫,在东华门外搭建灵棚停灵数日。因为国库空虚,崇祯生前一直没有给自己修建皇陵。李自成是答应了朱慈烺,自己会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但李自成哪舍得用自己劫掠来的钱财,为崇祯修建皇陵呢?于是李自成就将安葬崇祯和周皇后一事,交给了昌平州官吏赵一桂。
没有得到李自成拨款的赵一桂,哪敢向李自成讨要钱财呢?万般无奈之下,赵一桂只好在停灵期间,向百姓募捐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所需的费用。当时的赵一桂共从百姓手里募捐得到238两白银。显然238两白银,是无法修建皇帝陵墓的。绞尽脑汁的赵一桂,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募捐得到的238两白银,修缮崇祯帝宠妃田贵妃的陵墓,将崇祯和周皇后葬入田贵妃陵墓中。田贵妃病逝于1642年,崇祯帝虽然没给自己修建陵墓,但在朱家皇陵里给普通妃子占个地方,他还是有能力办到的。赵一桂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椁,葬入田贵妃墓中后,他还干了一件事。
因为王承恩是随同崇祯帝一起自缢殉国的。感念王承恩忠义的赵一桂,便将王承恩的棺材,葬到了田贵妃墓附近。后来问鼎中原的清廷,想要重新厚葬崇祯帝和周皇后。但顺治所面临的局面依然很混乱,清廷没有精力为崇祯修建皇陵。对于顺治而言,为崇祯重新修建皇陵,不但要耗费大笔钱财,还会遭到百姓的唾骂。毕竟顺治此举,是挖了前朝皇帝的坟墓,这是不利于满汉融合,维护清朝统治的。因此顺治帝特意降旨,不重新为崇祯和周皇后修建皇陵,完成迁葬。他只是让人,在田贵妃墓原有基础上,简单修葺了一番。修葺过后的田贵妃墓,被顺治帝更名为思陵。就这样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棺椁的陵墓,离奇而又曲折的,成为了明十三陵中的一座。
等到康熙执政时期,为了彰显胸怀,笼络民心,康熙曾多次前往思陵祭拜崇祯。但有清一朝,所有皇帝都只是派人,简单维护明十三陵,他们并没有对十三座皇陵进行,进一步的修缮。清朝皇帝唯一对明朝皇帝陵动手的一次,却是发生在乾隆执政时期。
乾隆执政时期,乾清宫曾遭遇一场大火。苦于没有大型金丝楠木,更换乾清宫御柱的乾隆,便将眼光放到了明朝十三陵身上。最终乾隆降旨,让人从嘉靖皇帝墓中,抽走了大型金丝楠木,以此来替换乾清宫的御柱。为了笼络人心,除了乾隆以外,历任清朝皇帝都没有对明十三陵动过手。乾隆的做法,也等于是变相,盗挖了前朝皇帝的陵墓。
崇祯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是敌人李自成派人安葬了自己。另一个敌人清廷,又世代维护着自己的陵墓。亡国帝王死后被葬入普通妃嫔墓中,是何等的悲凉。李自成在派人安葬崇祯帝时,曾有过一番叹息。大致意思为:你崇祯为人还算不错,大明亡国并非你的缘故,而是你手下的臣子结党谋私,太坏了。你死后忠于你的人几乎没有,谁能想到,最后却是我安葬你呢?可以看出,李自成从个人情感上还是很同情崇祯的。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