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我国第一个以显赫声名儿被载入史册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从统一强盛再到被两汉削弱分化形成南北匈奴,其政权维持长达500年之久,那么,匈奴是从哪里来的?它的祖先起源于何处?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这个说法一直流传到了近代,当西方对曾经入侵欧洲打得罗马帝国七零八落的匈人研究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学术界便开始接受西方的学术方式和历史观念,开始用传来的研究方法讨论匈奴人的起源问题,司马迁的说法便不再为信。

匈奴这个名字是西汉给取的,但在其名出现在历史记载之前,又叫什么呢?这便是匈奴族源的问题。

但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定论。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匈奴在头曼单于之前的社会状况,还处于氏族组织部落联盟的状态,王位并未世袭,国家还未建立,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还未最后形成。

匈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冒顿杀头曼自立成为单于,开始了匈奴单于世袭制度,这才标志着匈奴社会从此进入了阶级社会。

那么,之前的匈奴人是什么情况,从哪儿来,属于什么人种呢?

人种在构成民族特征的诸因素中,最具有遗传性和稳定性,所以匈奴人种归属,便是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潘其风先生根据国内外发现的匈奴人的颅骨材料,分析了匈奴人种的特征,其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外贝加尔和蒙古地区发现的匈奴人骨科归属于 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

2、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所谓春秋张时期的匈奴人骨虽带有北亚人种的因素,但主要是以接近东亚人种的形态和特征占优势;

3、青海大通发现的东汉时期南匈奴贵族人骨表现出与北亚蒙古人种有较密切的关系。

由此,似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民主,其人种应归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气候在民族大发展和大融合阶段,又杂入了东亚类型、欧罗巴人种等成分。

而关于匈奴族源的观点,大致有四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实际上是鬼方、混夷、獯鬻、猃狁、戎、北狄和匈奴(胡)一脉相承之说,以及从司马迁那里发展来的夏后氏苗裔之说。

但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也很难自圆其说。

前一种很难讲得清楚那些史书上记载的民族是不是真实存在,后一种夏族与匈奴在文化语言上差距太大,也没有太大的可信度。

一个民族的发展,最初一般都是从部落形式逐一发展,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逐渐蚕食周边部落,然而再到兼并族群。

换言之,匈奴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最初是一元形成时期,匈奴的主体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脱胎而来,其中并没有其他"老民族"的存在;到了后面一个阶段,则是匈奴多元发展的时期,即又融入了多种民族成分。

因为,当匈奴铁骑纵横草原,兵峰染指中原的时候,匈奴民族已经笼统化和扩大化了。它统治着辽阔的疆域,统治区域内除了被同化的部落和民族外,还有许多被征服了的部落和民族,比如后来兴起的乌桓、鲜卑、丁零等。他们虽然在匈奴民族的统治之下,但仍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征而未被同化。

如此来看,大致可勾画出匈奴族形成过程的轮廓:匈奴民族的祖源可能活动于大漠以北,时间十分漫长,参考中原夏商周的发展历程来看,怎么也有1000年的发展期。

因为生存环境的原因,匈奴诞生了游牧经济,而又因为游牧经济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巨大的游动性,单一的游牧经济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气候,这些特点推动着匈奴不断南下,逐水草而居,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政权。

到了约公元前3世纪晚期,匈奴民族志初步形成。匈奴历史上第一个单于头曼,建王庭狱漠南阴山之北的头曼城,其势力突破了长城,占领河套以南地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收复了"河南地",头曼不敌,北走。后来头曼之子冒顿杀死了亲爹,完成了匈奴社会的转变,在中原大乱之际,以国家形式独立于北方草原地区,并逐步征服了北方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