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7月,朱棣去世。8月,朱高炽登上皇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1425年5月,朱高炽突然暴崩,死时48岁,共在位10个月。6月,明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 史书记载,明仁宗去世前三天还在处理政务,他从开始感觉不舒服到去世,前后仅两天时间。可是在《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正史中又只字不提仁宗的死因,使其暴卒成了一个历史之谜。《明仁宗实录》中说: 洪熙元年五月庚辰,上不豫,召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遣中官海涛驱召皇太子。辛巳,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皇太子。是日,上崩于钦安殿宫中。 关于明仁宗的死因,从明代开始就有人产生了怀疑,明代史学家黄景在《国史唯疑》卷二中就说仁宗是"实无疾骤崩"。他认为明仁宗正当中年,无疾断然不会突然崩逝,黄景实际上是表示出了对仁宗突然死亡的疑问。

有学者经过精心考察各种蛛丝马迹后,提出仁宗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害死的。理由是仁宗不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欢,只是因为"礼教"和"祖训"的关系,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却非常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因为这个孙子正与其父高炽相反,他善骑射,谙悉武事,热衷权利,工于心计,所以深受朱棣的赏识。 因此在朱高炽和儿子朱瞻基之 间因为朱棣的影响而形成了隔阂,朱高炽讨厌其父朱棣,也由此讨厌被其父宠爱的儿子朱瞻基。朱高炽最喜欢的儿子是被封为襄王的老五。有史学家说,如果朱高炽不是死得太早的话,太子朱瞻基必然被废。由此推断,是朱瞻基密谋加害了仁宗。 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皇太子朱瞻基先前往安徽滁州祭祀凤阳皇陵,然后到南京祭祀孝陵,并让他留守南京。

朱瞻基在四月十四日离开京城,当时随侍仁宗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照朱瞻基预先密谋,加害了仁宗,五月十三日仁宗暴卒。 而朱瞻基离京后,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路线前进,而是直达了南京。当时要走的路线是出河北,经山东,折入安徽,再到南京。整个行程,大概要花费两个月左右。 在他离开南京返回北京前,南京城中已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此时北京还没有发丧。在北京都没有人知道的消息,在南京人们怎会知道?可见仁宗的死是在一些人的预料之中的。 当朱瞻基六月三日返回北京后有大臣劝诫他说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却回答说:"天下神器非智利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 心!"这显示出一切都在朱瞻基的掌握之中。 当时朱瞻基的举动言行也十分反常。有人劝他为了安全从小路回北京,他却说:"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哉!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于是从大道大摇大摆地驱车回京。问题是朱瞻基怎么知道他要"始至遽还",这不是在掩盖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吗?"非众所测",众大臣"测"的是什么?

朱瞻基回到北京,英国公张辅等提醒他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踌躇满志地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他这话等于在告诉众人他早已做好一切准备即位了。 这一观点认为,仁宗之死必与宣宗朱瞻基有关。当宣宗与仁宗日益疏远并派他到南方祭陵时,宣宗便作了杀仁宗夺皇位的安排。随侍在仁宗身旁的宦官海涛等人就是朱瞻基的亲信,因而仁宗的死亡就十分蹊跷了。 对于仁宗的暴卒,很多人认为是死于纵欲过度。朱高炽贪欲好色,曾有大臣李时勉在他刚即位不久就上奏劝皇上禁欲,说成祖的守孝期还没有结束,皇后也没有正式确立,皇帝就从远方的建宁选侍女是不可取的,结果触怒了仁宗皇帝,差点被动刑弄死。 后来朱瞻基继位后曾为此御审李时勉,问他为什么要触怒仁宗,李时勉说是劝仁宗皇帝不要过于亲近妃嫔,不要疏远太子。朱瞻基叹息称李时勉是忠臣,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一事也一清二楚,不以李时勉所奏为非。 明人陆釴的《病逸漫记》中也曾有这样的记载,说内廷太监雷某亲口说皇帝是得了"阴症",就是行房后误吃冷饮或者被阴风侵袭而染疾。 史籍《明史·罗汝敬传》中记载:"……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意思是说导致仁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仁宗服用了治疗"阴症"的金石之方中毒而死的。 如此说来,仁宗的死因是为了治疗阴症而服用了金石之药,最后有可能是中毒身亡。由于所得的病比较特殊,正史中也就无法加以记载了。皇位刚坐10个月就暴崩,的确是可疑的。不管是被宣宗杀掉,还是得了难言之隐的疾病去世,仁宗的死值得人们去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