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时限将至,中国没有签字,美财长突然放出狠话,不给稀土后果自负?中方回应很有底气
据财联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晨间节目中的表态,把中美稀土博弈推向了新的舆论焦点。这位本该聚焦财政议题的美国高官,对着镜头公然给中国设下最后通牒,要求在11月27日感恩节之前敲定稀土供应正式协议,让稀土恢复到4月4日之前的"自由流通状态",还撂下狠话--若是中方"变卦",美国有很多种报复手段。
这番威胁听起来咄咄逼人,却透着难以掩饰的焦虑。要知道,中美10月底在韩国釜山达成的只是"初步框架",没有签字、没有具体条款、更没有执行机制,本质就是"暂时不扩大分歧"的君子协定。贝森特急着要书面协议,无非是看不到签字就没有安全感,毕竟美国的产业命脉正被稀土这根"缰绳"紧紧牵着。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对军事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F-35隐形战机的雷达系统、先进导弹的制导组件、核潜艇的推进系统,甚至是无人机的核心电机,都离不开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全球8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不是短期形成的优势,而是几十年积累的全产业链实力--从原矿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材加工,每个环节都具备成熟的技术、稳定的产能和丰富的经验。
美国不是没想过摆脱依赖。这些年它在内华达、德克萨斯州高调挖矿,拉着澳大利亚、日本搞稀土联盟,还试图签下南美、非洲的稀土资源。可现实总是给它泼冷水,稀土开采不难,难的是提炼分离。稀土矿中伴生的放射性废物处理,让环保标准严苛的美国屡屡碰壁,很多项目连开采许可都拿不到。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是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可开采出来的矿石,最终还是得运到中国加工提纯,所谓"脱钩"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辞。有研究数据显示,美国要真正攻克稀土提炼核心技术、搭建完整供应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和巨额投资,远水解不了近渴。
贝森特着急的背后,是美国产业的现实困境。感恩节过后,美国军工企业、新能源汽车厂商、半导体企业都要进入来年生产备货期,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他走访eVAC Magnetics公司新建的稀土加工中心,高调宣称产出"25年来美国制造的第一块稀土磁铁",试图营造"摆脱依赖"的假象。可这块磁铁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一条完整的稀土磁材生产线,绝非建一个加工中心就能搞定,没有配套的冶炼技术和产业链协同,再多这样的"样板工程"也撑不起美国的产业需求。

面对美方的威胁,中方的回应很有底气--不吵不闹,只用制度说话。中方没有关闭稀土出口的大门,而是推出"经认证终端用户(VEU)"制度,民用企业手续简化,有军工背景的企业则需经过严格的填表申请、背景调查才能获得供应资格。这就像在出口大门前装了个智能门禁,不是谁想买就能买,得先说清"拿去干嘛"。
这个制度戳中了美国的痛点。它想要的是"无门槛供应",让中国不管用途、不问对象地持续供货,最好像自动贩卖机一样随叫随到。可中国显然不会答应这种不合理要求,没人会把制造武器的关键材料,送给可能用来威胁自己的国家。贝森特驳斥《华尔街日报》关于中方限制军方关联企业获取稀土的报道,恰恰说明美国最怕的就是这种"精准管控"--一旦稀土不能自由流入军工领域,其军事装备的生产节奏必将受到重创。
美方的威胁之所以显得苍白,还因为中国手里的博弈筹码远不止稀土。根据美方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中国7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降至2009年以来的新低。美债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减持行为已经引发国际资本的连锁反应。而中国近期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利率与同期美国国债持平,却吸引了1182亿美元的认购资金,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信用的认可。这些金融领域的动作,与稀土管制形成呼应,让美国在博弈中更显被动。

中美稀土博弈的本质,是控制权的争夺。美国想维持"规则对自己有利"的特权,中国则要捍卫资源主权和出口管控的正当权利。中方不急于签订协议,是因为掌握着节奏主动权;不彻底关闭合作大门,是因为秉持负责任大国的态度。贝森特的威胁就像耳边风,中国既不会被吓倒,也不会意气用事,而是按照自身节奏完善出口管制体系。
最后时限越来越近,美国该明白的是,稀土供应不是"中国欠美国的人情",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合作。想要稳定供应,就得放下霸权思维,尊重中国的管制规则,而不是用威胁手段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