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12月一过完,就是2026年元旦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从假期安排上来看,元旦共放假3天,具体时间为:1月1日(周四)至3日(周六)放假调休,1月4日(周日)上班。

当然,元旦假期毕竟只有3天,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有其他安排,可能就宅在家里了,更重视的是春节假期。

2026年的春节假期可以算是最长的一年了,从腊月二十八就开始放假,一直放到正月初七,足足有9天。具体时间安排为: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周日)至23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一)放假调休,2月14日(周六)、2月28日(周六)上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小寒节气可以出现在农历十一月里,也可以出现在农历十二月里。还有立春节气,可以出现在农历腊月里,也可以出现在正月里。

但是,大年初一(春节)一定是在大寒节气之后和雨水节气这一天之前,也就是在公历1月21日到2月21日之间变动。换句话说,大寒节气这一天一过,都可能是农历大年初一。因此,自古民间就流传着"过了大寒就是年"的说法。

这是因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划分的,本质是对地球公转周期的精准刻度,属于"太阳历"范畴。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历的历法补充,逢双数的12个节气(中气)就是农历月份的坐标。比如,农历八月里必须要有秋分,农历十一月里必须要有冬至,农历十二月历必须要有大寒,没有就要闰一个月,让大寒出现在闰十二月里(民间也称闰腊月),这样才能让节气尽可能的对应节气。

老话说"百年难逢元旦春,千年难遇闰腊月",什么意思?如果出现闰腊月的话,除夕是过前还是过后呢?会过两个吗?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建立后都要制定自己的历法,以至于我国有100多种历法,而且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秦朝的《颛顼历》、西汉的《太初历》、唐朝的《大衍历》、元朝的《授时历》和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虽然,这些历法中的名称和部分天文现象可能各不同,但设计思路都差不多,和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历法大致分为三类,一年有365天的历法是阳历,像我们现行的公历和二十四节气都属于阳历的一种;一年有354天的历法是阴历,它是根据朔望月来制定的;一年有354天和384天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我们现行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是"阴月阳年"。

老话说的"百年难逢元旦春"指的是春节大年初一(古时元旦为正月初一)与立春节气同一天,这种历法的现象是不经常出现的,大约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例如,20世纪中只有1992年是这种情况,而本世纪(21世纪)也只有2038年和2087年两个年份符合条件。

因此,民间用"百年难逢"来容易这种历法现象的稀少性。

类似的民间谚语还有"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龙花会",也是说大年初一和立春在同一天是比较难碰到的。

下面再来说一下"千年难遇闰腊月"是什么意思?

"闰腊月",通俗点说,就是农历一年中有两十二月(两个腊),这种特殊历法现象几乎难以碰到。

现有记载中,《 后汉书·朔闰表》中提到过:"建安十三年 戊子十二月 壬午朔。 闰十二月 壬子朔",意思是说,东汉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岁次戊子,这一年是闰腊月。

而下一次出现闰腊月的年份是在3358年,所以说用"千年难遇"来形容,都算是保守的说法了,其实用"数千年难遇"来形容也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闰腊月这么稀少呢?这涉及到农历闰月的设置方法。

比如在汉武帝之前,"闰月"的设置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出现任何一个月份后面,而是一般固定在年末,叫作"十三月"或"后九月"。

叫"后九月",是因为秦朝和汉武帝之前还没把二十四节气加入到历法里。而西汉是把农历的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农历九月就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月,所以,这段时间的年末"闰月",叫作"后九月"。

但是,自从把二十节气加入到历法里之后,闰月就不是固定在年末了,而是由节气来决定。

例如,在《太初历》中规定每个月与二十四节气中某个"中气"呈一一对应关系,某个"中气"必定在特定的月份内。如果哪个月内不含"中气"则该月为上个月的闰月。这个原则一直延用至今。

也就是说,要让农历的月份,尽可能的对应相应的节气。比如,农历八月里必须要有秋分节气,没有的话就加个闰月,让秋分节气在"闰八月"里。

有人可能会问啥是"中气"啊?

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节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

"中气"是农历月的时间坐标,完整的对应关系是:雨水对应农历正月、春分对应农历二月、谷雨对应农历三月、小满对应农历四月、夏至对应农历五月、大暑对应农历六月、处暑对应农历七月、秋分对应农历八月、霜降对应农历九月、小雪对应农历十月、冬至对应农历十一月、大寒对应农历十二月。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导致运行的速度有变化(冬天15°快,夏天15°慢)。

这样就导致冬至(十一月中气)前后节气间隔短,很难出现"无中气"的月份,因此闰十一月、闰十二月(腊月)、闰正月出现的概率极低极低。

那么,出现闰腊月(两个农历十二月)的话,春节是过两个吗?不是的话,那是过前面的还是后面的呢?

春节的是由"朔日"(初一)决定,也就是说春节(大年初一)固定在农历正月初一。而腊月是农历十二月,闰腊月只是重复了一个"十二月"这个序号,但正月初一只有一个。因此,过了闰腊月(即第二个腊月)的三十或廿九,下一个初一才是春节。

在我国历史上,即便出现"闰正月"的特殊年份,(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在1645年),官方和民间也只视第一个正月的初一为春节,闰正月只是正常过月份,不会再过一次春节。

所以,即便是以后出现了"闰腊月",也只是意味着那个农历年特别长,但除夕和春节都只是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