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

欧盟多国正打着"国家安全"幌子,构筑针对中国等国企业的歧视性壁垒。

据"政客新闻网"11月27日报道,欧盟多国正在收紧港口、铁路、信息技术(IT)、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与采购规则,重点针对来自中国等第三国的企业,以防范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

瑞典是最新采取行动的国家,本周提出计划赋予地方政府新的权限,允许其在认为外来参与可能威胁国家安全时,阻止"敌对国家"参与基础设施投标。

"一定程度上,这是国防问题的一部分。"一名瑞典官员渲染称,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等国家可能染指公共基础设施。"我们正在迅速采取行动,因为我们察觉到了'敌对国家'可能试图渗透港口、IT解决方案以及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风险。"

类似担忧也存在于波兰、奥地利以及欧盟机构内部。这些国家和机构都在迅速采取措施,以阻止或至少监控第三国在关键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促使瑞典加速采取行动的,是欧盟法院最近的一项裁决,该案涉及土耳其和中国公司对两个铁路项目的投标。法官们得出结论称,来自与欧盟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供应商,不享有与欧盟公司相同的权利。

波兰格丁尼亚港 视觉中国

瑞典新规将于2027年生效。法案未列举具体案例,但相关调查多次强扯中国。波兰的类似担忧也主要围绕中国展开。

据称,波兰长期以来对中国在其港口领域的参与规模感到不安。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提出的一项新法案草案,将"调整现有关于港口运营的法规,尤其是港口范围内不动产的所有权规定"。

波兰方面认为,如果国家想保持对"对国民经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资产的控制,就需要进一步收紧当前规定。

波兰国家安全局前局长、现任特勤委员会顾问达留什·乌察克上月底对波兰媒体表示,"最重要的条款是关于提前终止永久使用权协议的内容"。

不过,这项立法能否通过尚不明确,因为纳夫罗茨基整体上与总理图斯克立场相左。

欧盟层面也在推动行动。

今年春天,葡萄牙籍欧盟议会议员安娜·米格尔·佩德罗对"政客新闻网"炒作称,中国国有企业在欧洲港口码头日益增长的存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战略脆弱性的体现"。

这些担忧也出现在欧盟新的"军事机动性计划"中,该方案是欧盟为提升成员国军队跨境调动效率而推出的政策框架,旨在解决基础设施、程序障碍和能力缺口等问题‌。

该计划呼吁成员国对"战略两用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实施更严格规定"。欧盟运输事务专员阿波斯托洛斯·楚齐科斯塔斯也提及中国在港口的布局,并表示这将成为欧盟委员会明年港口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中车制造的列车首次在奥地利投入运行,奥地利也被卷入这场争议,并引发政治反弹。

奥地利交通部长彼得·汉克表示,欧盟必须收紧由国家支持的铁路采购的招标规则,以及数字安全规则。

欧盟委员会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但产业界正推动欧盟采取更激进的措施。

欧洲铁路供应行业协会认为,欧盟采购规则是旧时代的遗留产物,并要求欧盟委员会更新规则,以便将那些对欧盟投标商关闭市场的国家的企业,排除在欧洲竞标之外。

"未签署相关协议的第三国供应商,不应获得比当前更优惠的地位,也不应优于其他供应商,"领导瑞典政府采购审查的安妮·贝尔格伦德·克罗伊茨说。

她补充道,招标方应有权"考虑供应商的国籍,并对来自'敌对国家'的供应商进行筛选",必要时可在"有利于保护国家安全"时将其排除在外。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欧盟部分势力忙于对华设障之际,中欧务实合作却以不可阻挡的活力展现出另一番图景。

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欧洽会)日前在成都成功举行。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1月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中方愿继续同欧方加强经贸合作,也希望欧方能够坚定恪守开放承诺。

毛宁表示,中欧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经贸合作是双方关系的"压舱石"。中欧建交50年来,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至7800多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增长至2700多亿美元。目前25个欧盟成员国享受中方免签政策,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12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00多个城市。优势互补成就了互利共赢,给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愿继续同欧方加强经贸合作,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也希望欧方能够坚定恪守开放承诺,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毛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