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在两天的坦诚、深入磋商后,达成多项关键共识,并就关税政策作出调整。
【长和公司发布的声明截图】
就在这一天,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和")突然调整姿态,连夜发布公告称,旗下港口交易"不会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态度前所未有地"温顺"。
不少人将这份公告解读为"表忠心",甚至有声音说李嘉诚方面"终于醒悟了"。但要说得直白一点,这份姗姗来迟的"觉悟",其实只是李嘉诚方面终于意识到:风,已经彻底变了。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公司似乎是铁了心要把大量港口和码头的经营权给卖出去。
港口是什么?那是能源与资源、贸易在海上进出的关口,是"一带一路"的一个个咽喉要道。特别是在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任何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的核心资产流向问题,都不是"纯粹商业"那么简单。更何况其中还包括地理位置极为关键的巴拿马港口权益。
面对这笔"敏感交易",中国官方并非没有动作。
首先是舆论上的提醒。3月以来,港澳办官网连续转载香港《大公报》的评论文章--《莫天真勿糊涂》《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这些文章不点名却直指李嘉诚旗下企业及其家族。意思再明确不过:不要把国家战略利益当成儿戏,更不能拿它去换所谓的"海外自由"。
紧接着是行政上的出手。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长和集团的港口交易启动反垄断审查,强调要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公共利益。
再之后是高层表态。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日前罕见发声,明确指出:"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还直言软骨头、"下跪"求饶必为中国人民所不齿。这一番话,既是对那些只认金钱、不认祖国的资本敲响警钟,也对港澳企业家划出了底线。
【李嘉诚始终对出售港口一事避而不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官方持续表态与点名批评的近两个月里,李嘉诚本人始终保持沉默,长和方面的回应也十分敷衍。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甚至试图通过将港口交易"拆分成两个项目"的方式来规避监管,妄图打法律的"擦边球"。
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验证了夏宝龙主任的警告。
然而如今,局势发生了转变。
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阶段性暂停部分高关税政策,关税水平回到今年4月2日之前的状态。这意味着,中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国际话语权和战略主动。
这不仅代表中国在贸易层面的"强势",也释放出一个信号:美国的施压策略正在降温,中国的对外博弈进入上风阶段。
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突然连夜发布公告,明确表示"交易必须符合法律与监管要求",不会在"任何不合法或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这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令人不得不联想:这真的是"良心发现"?
有人会说,李嘉诚方面这么做,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在国家主权与发展安全的大是大非面前,资本的"识时务"不该是"见风使舵",更不能是"等风来"。
【中美日内瓦谈判达成重要共识】
试问,如果不是中美博弈形势突然反转,如果不是中国获得实质性成果并恢复了贸易主动权,长和集团会不会仍然保持沉默?
如果没有反垄断审查的启动,没有港澳办主任措辞严厉的批评,长和集团方面会不会依旧把这桩港口交易推进到底?
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在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企业家承担的就不只是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尤其是港澳资本,过去几十年靠着国家政策红利和内地市场壮大起来,到了关键时刻理应与国家同频共振,而不是临阵犹豫、脚踩两条船。
长和此次"及时转身",虽然未必能挽回所有信任,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在新时代的国家治理逻辑中,资本必须讲政治,讲大局,讲方向。中国欢迎一切合法合规的市场行为,也尊重企业的商业利益。但当企业一边享受国家发展红利,一边把关键资产拱手让给对手势力,那就不是"全球化",而是"失格"。
对长和集团来说,这场港口交易风波,是一次深刻的"再教育";对香港来说,这是资本认清国家主权底线的一次重大警示;
而对中美关系来说,中国已经用行动表明: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有底气,也有实力。
总而言之一句话,有国才有家,有底线才有空间。看清方向,走对路,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