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财政部长穆罕默德·奥朗则布近日公开表示,已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将中巴本币互换额度从现有的300亿人民币提升至400亿。这一举动正值巴基斯坦经济困境加剧、印巴边境冲突升温之际,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本币互换协议允许两国央行在特定额度内直接兑换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巴基斯坦希望借此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同时计划发行"熊猫债券",即在中国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然而,这一系列操作本质上仍是向中国寻求资金支持,而非真正的经济结构改革。
中国国内舆论对此反应不一。部分网友认为,巴基斯坦作为"全天候战略伙伴",中国理应提供支持;但更多人质疑,巴方长期依赖外援,国内政治动荡、经济改革滞后,即便借出100亿,未来能否顺利偿还仍是未知数。有网友直言:"自助者天助,巴基斯坦必须先自救。"
当前,印巴边境交火频繁,局势持续紧张。若冲突升级,巴基斯坦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开支压力。此时向中国求援,显然是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然而,这也让中国陷入两难:若支持巴方,可能被卷入地区冲突;若拒绝,则可能影响双边关系。
巴基斯坦长期面临财政赤字、外债高企、通胀飙升等问题,而国内政治不稳定更让外资望而却步。中国此前在巴投资的中巴经济走廊(CPEC)项目进展缓慢,部分工程因安全风险被迫搁置。若继续提供资金,能否真正推动巴经济发展,仍是未知数。
作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盟友,中国在提供援助时需权衡利弊。一方面,巩固中巴关系有助于抗衡印度;但另一方面,若巴基斯坦无法实现经济自立,中国的投资可能沦为"无底洞"。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或要求巴方推进结构性改革,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若中国同意提高本币互换额度,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其在南亚的影响力。但同时,美国、印度等国可能借此炒作"中国扩张论",加剧地区紧张。
巴基斯坦的求援凸显其经济与安全的双重危机,但单纯依赖外援并非长久之计。中国作为合作伙伴,更希望看到巴方推动改革、稳定政局,而非无止境的"输血"。未来,中巴经济合作能否真正互利共赢,取决于巴基斯坦能否走出"依赖模式",实现内生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