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中国邻居对美"低头",答应了美要求,特朗普政府对华摊牌:不准中国买俄伊石油

据报道,前不久,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坐在白宫宴会厅里,面前摆着一份刚刚签署的贸易协议。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菲律宾接受19%关税--感谢总统先生成为强硬的谈判者!"

而马科斯则对着镜头微笑,强调"美菲友谊"。但细心的记者发现,当特朗普突然提到"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华"时,马科斯的笑容僵了一瞬。

这一幕,成了近期美国"关税外交"最生动的注脚。短短几天内,特朗普政府接连拿下菲律宾、印尼、日本三个中国邻国,逼它们在关税问题上让步。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正在编织一张针对中国的贸易包围网。但仔细拆解这些协议,你会发现,所谓的"胜利"背后,藏着更多耐人寻味的算计--而中国的应对,远比表面看起来更沉稳。

特朗普(资料图)

马科斯这次访美,原本是想争取更优惠的关税条件。4月时,美国对菲律宾征收的是17%的"对等关税",但到了7月初,特朗普突然威胁要将税率提高到20%,直接瞄准菲律宾的电子和服装出口--这两大产业占菲律宾对美出口的半壁江山。

最终,马科斯带回去的协议是: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关税,而菲律宾则对美国商品开放市场,实行零关税。乍一看,这比最初威胁的20%"优惠"了一点,但实际上,它比4月的17%还要高。换句话说,菲律宾的出口商未来将承担更高的成本,而美国商品却能长驱直入菲律宾市场。

马科斯政府试图淡化这一协议的负面影响,强调"菲律宾奉行独立外交政策",但国内的反应并不乐观。菲律宾电子产业协会的负责人私下表示:"19%的税率会让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部分工厂可能不得不迁往越南或印尼。"而农业团体则担心,零关税开放市场后,美国低价农产品将冲击本土农民的生计。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马科斯签署协议之际,特朗普突然放风称"可能访华"。这一表态,无疑是在提醒马科斯:美国并非只有菲律宾一个选择。

特朗普(资料图)

如果说菲律宾的让步还留有余地,那么印尼的协议则近乎一场"经济主权让渡"。美国最初威胁对印尼征收32%的关税,最终"让步"到19%,看似慷慨,但附加条件却极为苛刻。

根据协议,印尼不仅要取消对美国商品的装运前检验,还必须接受美国的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这意味着,印尼的部分经济规则制定权,实际上已落入美国手中。

更关键的是,印尼还承诺采购波音飞机,并扩大对美国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的进口。

最令人意外的,是日本的让步。作为美国在亚洲最坚定的盟友,日本此前一直公开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甚至直言"不愿被当傻子耍"。然而,7月22日,特朗普突然宣布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从25%降至15%,作为交换,日本承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并开放汽车、大米及农产品市场。

更惊人的是,特朗普声称,美国将从这笔5500亿美元的投资中获得90%的利润。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可能只是"打工仔",而真正的收益流向美国。

特朗普(资料图)

日本为何会接受如此不平等的条款?分析认为,石破茂政府近期在国内选举中受挫,急需外交成绩挽回民意。此外,日本汽车业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28%,若继续承受高关税,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但即便如此,这一协议的长期代价仍令人担忧--日本农业可能面临美国低价农产品的毁灭性冲击。

在搞定菲律宾、印尼、日本后,特朗普似乎信心满满,甚至暗示即将访华,试图将这场"邻国外交"包装成对华施压的胜利。然而,这一策略存在三大漏洞:

第一,东南亚国家的让步只是权宜之计。菲律宾和印尼的产业界已对高关税表达不满,未来可能推动政府重新谈判。若美国商品冲击本土市场,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1. 中国的外贸多元化已见成效。

第三,中国的反制策略更显稳健。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并强调"贸易谈判必须聚焦贸易"。与此同时,中国正加速与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的能源合作,确保供应链不受美国制裁影响。

特朗普的"关税外交"看似咄咄逼人,但细究之下,这些协议的可持续性存疑。菲律宾的产业隐患、印尼的市场风险、日本的利润陷阱,都已埋下变数。而中国的外交定力和经济韧性,让美国的"围堵"效果大打折扣。

当马科斯在白宫午宴上笑容僵硬的那一刻,世界已经看清:小国在强权博弈中挣扎求存,而真正的胜负手,从来不在协议签署的瞬间,而在于谁能构建更稳固的经济生态。美国的"胜利"或许只是战术性的,而中国的战略耐心,才是长期博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