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宣布,日本打算在南鸟岛附近的海域试着开采海底稀土。这意味着日本要实现稀土的自给自足。这个项目要从海底6000米深的地方挖出富含稀土的泥土。如果试验顺利,预计到2027年1月就能开始试运营,每天能挖出大约350吨稀土泥。
之所以叫"泥",是因为它是海底沉积物,质地像泥浆一样,不是像矿石那样硬块。所以"每天挖出约350吨稀土泥",意味着每天能从海底挖上350吨含稀土的海泥,再经过处理提炼出稀土金属。

南鸟岛在东京东南大约1900公里,是日本最东边的岛。它归东京的小笠原村管,但几乎没有常住居民。不过,岛周围的海域藏有大量稀土资源,因此对日本来说,这里是保障重要矿产的关键地点。
高市早苗说,日本打算在2026年1月开始做一次试验性开采,看看从深海泥里提取稀土是不是可行。这件事有几个难点:要在6000米深的海底开挖,需要很高的技术,还要想办法把挖上来的泥精炼、加工成可用的稀土。同时,还得注意环境保护,还要通过各种审批和监管。
这次开采计划其实也反映了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稀土上的合作。美国出钱,日本提供技术,澳大利亚提供矿产资源。三方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矿产-技术-市场"链条,目的是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同时保证电动车、半导体和高性能磁体等重要产业的原材料供应。

日本经济产业省还计划向美国转让稀土分离和磁体制造技术,支持在俄亥俄州建设磁体制造厂,并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布局相关设施,形成从矿产开采到下游加工的完整供应链。诚然,日本不是稀土矿的大国,但在稀土加工和下游技术上很强。
不过也需要承认,6000米深海开采技术难度大、试验性阶段设备和流程都还在调试,所以短期内挖出来的稀土泥量不多,对全球供应影响有限。这更多是技术验证和战略布局,真正形成稳定供应链还得几年时间。
从长远来看,美日澳三国一起布局稀土产业链,意味着他们在开采、加工和下游制造上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短期可能没太大影响,但时间一长,中国在高端稀土材料上的优势可能会被削弱,相当于是有点被"围堵"了。
那么,要保证在稀土供应上的绝对优势,中国应该怎么做?首先牢牢掌握上游资源。除了保证开采稳定,重点保护重稀土矿,还要通过出口配额和税收策略,确保核心原料优先供应国内战略产业。另外还可以在非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区投资矿产项目,分散供应风险,建立战略储备。

其次,技术领先,建立高壁垒。提高重稀土分离、提纯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这是美日短期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通过专利、标准化和技术联盟,锁定全球高端市场话语权。同时还要强化高性能磁体、稀土合金、超导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与制造。
最后还要在稀土开采、分离、磁体制造等领域制定标准,掌握全球产业规则。在保证技术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性出口和投资,增强影响力而不丧失控制权。
简单来说,就是资源、技术、产业链、规则全方位护城河,这样中国才能在稀土供应上保持绝对优势。如此一来,美日澳可以部分减轻对中国依赖,但完全脱钩不现实,尤其在高端稀土材料和关键技术上,中国仍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