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选举落幕,特朗普接连收到噩耗,民主党领袖立马站出来喊话:该谈谈了。

11月4日,美国地方选举结果出炉,共和党遭遇了三连败,而民主党大获全胜。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州长席位,还有备受关注的纽约市市长等关键地区职位,都被民主党收入囊中。

其中,新纽约市长马姆达尼,自称"特朗普最坏的噩梦",在胜选后公开挑衅特朗普,说:"我知道你在看,送你四个字:开大点声!"

同一天,加州还传来一个关键动态,州长纽森发起的第50号提案成功通过。这个提案会让民主党主导的州立法机构,来重新划分国会选区的相关事宜。如果操作得当,民主党很可能会在改选中多拿到5个众议院席位。

这些消息对特朗普明年的中期选举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因为中期选举要改选国会众议院的全部席位和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而这些国会议员都是由各州选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现在民主党在地方选举里已经显露出明显优势,到了明年中期选举,他们大概率能把这份优势转化成国会改选的胜势。

更关键的是,共和党目前在国会的优势本就岌岌可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席位都刚好过半多一点,如今又在关键州和重要席位上栽了跟头,明年中期选举很可能就会失去对国会的控制权。到那时候,特朗普没了两院的支持,想推行自己的政策只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说到底,特朗普现在的困境,本质上是政策抓不住重点和党内分裂带来的双重反噬。

首先是民众对政府治理的信任出现了裂痕。

长期的政治冲突加上政策频繁摇摆,让选民对政府政策的连贯性产生了怀疑。就拿最近的中美贸易互动来说,美国的豆农就因此损失惨重。还有当前创下美国历史纪录的36天政府停摆,直接导致4200万美国人的食品补助断供,数十万联邦雇员要么没工资还得上班,要么直接被裁员,民生受到的影响极大。

其次是共和党内部分裂严重,策略上也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面,特朗普力推的关税政策遭到了党内不少人的反对,参议院最终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终止特朗普在全球发起的"关税战"。虽然后续在众议院通过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已经明显能看出党内对他政策的质疑。

另一方面,特朗普把选举失利的锅甩给了政府停摆,这也让共和党内部在"要不要彻底废除或绕开参议院冗长辩论规则"这件事上,分歧越来越大。

11月5日,特朗普再次要求共和党通过法案,暗示动用"核选项",废除参议院现行的"冗长辩论"规则。这个辩论规则要求,法案得有60票支持才能继续推进,而"核选项"能让法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就能通过,相当于不用经过民主党同意就能通过法案。但参议院的共和党领导人图恩和不少党派议员早就明确拒绝过特朗普的提议。

这些党内分歧都严重削弱了对外的统一形象,也让中间选民对共和党"能不能好好治理国家"打了个问号。

反观民主党这边,显然早就看清了局势,一套操作打得又快又准。

一方面借着地方选举胜利的势头大肆造势,进一步凝聚党内力量,为明年的中期选举铺路;另一方面主动喊着要和共和党会谈,把"解决停摆问题"的道德高地稳稳攥在了手里。

只要特朗普拒绝会谈,民主党就能把停摆的所有责任都推到共和党身上,让共和党在选民面前丢分。

这么一来,特朗普就陷入了两难境地:要是拒绝会谈,停摆持续下去,民生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选民的怨气也会越来越大,对共和党后续的选举更不利;可要是妥协会谈,又会被自己的支持者当成"退让",进一步动摇自己在党内的根基,两头都不讨好。

总的来看,这次地方选举不光是几张选票的争夺,更是两党战略布局的直接较量。

共和党内部的分裂已经摆到了明面上,温和派开始公开抵制特朗普的激进政策;而民主党赢的不只是选举本身,更是一场提前打响的"信号战"。成功让选民留下了"共和党治理能力不行"的印象。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特朗普恐怕很难在明年中期选举保住国会控制权,而到了下一届总统大选,共和党的前景就更不容乐观了。

对中国来说,美国内部的这种政治震荡,算不上单纯的利好或者利空,但却是个积极信号。

美国两党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政策的连贯性肯定会更差。不管哪一党推出的政策,很可能因为另一党上台就被搁置。这种内耗带来的"空窗期",无疑会给中国赢得更多的筹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