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废刘贺立刘病已,是因为卫氏的情分吗?其实他别无选择
《--【·前言·】--》
昭帝崩,帝位空。群臣尚未站稳,昌邑王刘贺就被送进未央宫。登基不到一月,霍光亲手将他拉下龙椅。
一个名叫刘病已的年轻人,从监禁中被接入皇城。他是卫太子的孙子,曾被灭门。如今,坐上最高的位置。
刘贺上台,霍光拔剑
昭帝死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宫廷空了,皇位空了,满朝文武脸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早已开始翻滚。谁来继承大统?谁来做这个"天子"?霍光站在最高的位置,所有人都等他点头。
他不是皇族。没有皇位继承权。他只是辅政大臣,一个权臣,一个在昭帝信任下执掌朝纲的人。可这一刻,他像个皇帝。
他手上有兵,有诏,有玺,有人。他不登基,却能让别人登基。天下人都清楚,谁得霍光之意,谁能坐上那个位子。
目光转向皇族,昌邑王刘贺,跃然纸上。他是汉武帝的孙子,血统干净,正宗纯粹。虽无功绩,也无过。是个"太平王爷",性情宽和,姿容尚佳,年纪不过二十多。最重要的是,离得近,动得快。
霍光派人前往昌邑,宣旨入京。刘贺不曾多问,亦未抗拒。随着使者队伍、仪仗军士、车马辎重,一道进京,直入长安。封国旧臣随行者众,车马人等,浩浩荡荡。
登基那天,雨下得细,钟鼓却响得急。未央宫内,仪仗排列,百官朝拜。刘贺身穿帝袍,头戴冕旒,步上丹阶。没有掌声,没有百姓围观,一切封闭进行。史书上只写一句:"迎立昌邑王即皇帝位。"
霍光站在阶下,行礼、退后,然后默然。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能坐上这个位子,只因为自己点头。他也知道,如果哪天自己收回这个点头,年轻人也会像来时那样被送回。
可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从登基第一日开始,朝堂内外就开始震动。刘贺带来数十名昌邑旧臣,不按朝规安排官职,自行更换中书、御史、郎中、侍从。早朝不到,政令无序。起居失度,宴饮连日,夜不归寝。
霍光多次递纸劝谏,无回音。三日改制,五日废礼,十日内换官数十人。宫中流言四起,司隶校尉多次上疏,称"帝好酒淫乐,不恤朝章"。朝臣私议,霍光沉默。他在等一次彻底的错误。
等到了。
27日后,霍光决定动手。大将军府连夜密会三公九卿,调阅禁军文书,交给大司马李光执行。御史台起草弹劾文书,列出"荒淫无道""更易百官""不守祖制"等九条罪状。
次日,霍光率兵入宫。未央宫外,甲士布列,宫门紧闭。宫人惊慌,不知所措。昌邑旧臣闻风而逃,部分被捕,部分被斩。刘贺被软禁在殿后,宣诏宣布"废帝"。
封号褫夺,改称海昏侯。车驾不鸣,不设仪从,由两名校尉押解,连夜送出长安,南下赣地。此后终生不得入朝。
这一场废立,不流血,却震荡。朝中无一人反对,亦无一人上书求情。27天的帝王梦,化作烟尘。
霍光手起一招,皇帝不再。帝位空悬,风暴尚未停息。
立谁?别无选择
废帝之后,霍光坐镇未央宫中枢。他的选择少得可怜。废昌邑王非儿戏,连废两帝,天下必乱。此刻立谁,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局势。
大汉宗室庞杂,实可继位者不多。武帝之子多早亡或无子。侄子、堂兄弟有者无功、有者无德。立者必须皇族,必须合法,必须得朝臣首肯。更重要的,是要能被掌控。
霍光不容有第二个"刘贺"。
他召集朝臣密议。邴吉、丙吉、张安世皆在。三日不出宫,白日闭门,夜间灯火不熄。一份皇族谱牒摊开在御前堂上,一名一名划去。划掉的不够尊,划剩的不好控。一个又一个,皆不合适。
终于,邴吉提出一个名字:"刘病已。"
这是一位被遗忘的人。武帝之孙,卫子夫与刘据之后,年幼时因"巫蛊之祸"一案被牵连,母家尽诛。刘病已被狱卒私养,后流落市井,十余年间如影如尘,无人问津。
他的名字,连许多朝臣都未听闻。
霍光沉默许久,眼光缓缓落在他名字上。
他是太子的孙子,有嫡系血统;他无党无援,可任意安置;他无名无势,不足为患。最关键的,他还活着。
霍光决定赌这一把。
禁军出发,不宣而行。密令送至邴吉,安排人手将刘病已秘密接入宫廷。此时的刘病已尚不知情,身处外地,被押解入京。
无仪仗、无庆贺,只是一件布袍、一顶旧冠。他穿过宫门,走上金阶,站在废帝刚刚留下的位置。没有百官迎拜,没有鼓声响彻,只是霍光站在那里,点头认可。
改元本始,改称"汉宣帝"。
没有封赏,没有赦免,没有庆功。霍光只是命令"照祖制,立皇帝。"
此时,朝中依旧由霍光执掌。宣帝不过是名义之主,一纸诏书,仍要由大将军府先审。朝政不变,格局未变,帝王只是被换了名字。
在那一刻,霍光清楚,他已无第二个选择。别人要么有势难控,要么无名难服。刘病已,是那唯一一个能登基、能管控、能代表合法性的存在。
血统给他名分,沉寂给他安全,孤立给他可控。"卫氏情分",在霍光眼里,也只是附加值。
真正决定的人选标准,是"权力结构"。当时局迫使霍光必须选一个能代表"正统"却不掌握"实权"的皇帝。刘病已,正好符合。
于是他成为皇帝,不是因为幸运,不是因为卫氏的光环,而是因为他在权力棋盘中,是唯一那一颗可以落下的子。
卫氏的情分,不能决定帝位
刘病已的出身确实不凡。他的祖父,是昔日太子刘据,母系出自卫氏。卫子夫曾是汉武帝皇后,封号正嫡,出身良家,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皆为一代名将。
在汉武帝晚年,卫氏权倾朝野。朝中尚书、将军、宫中女眷多与卫氏有关。卫青、霍去病分别掌兵权、亲军,两人先后被封大将军、冠军侯,位列三公。
霍光本人与卫氏并无血缘,但关系紧密。他曾是霍去病部将,后娶霍家之女为妻。卫霍之间通婚结亲,霍光在其中既是姻亲,也是嫡系部属。
这种人际脉络,在刘据死后依然残存。但巫蛊之祸爆发后,卫氏遭重创。
太子刘据被指行巫蛊之术谋反,宫廷发兵平乱。太子兵败自尽,卫子夫自杀殉子,卫青早年病亡,霍去病死时年仅二十四。卫氏子孙被连坐,或斩或黜。刘病已因年幼被狱卒隐匿,在民间存活,身份几乎被遗忘。
当霍光挑选新皇人选时,卫氏早已不复存在。宗族凋敝、族人流放、声望扫地。在朝堂与军中,卫氏没有任何实质力量。
刘病已确为卫氏之后,但这一身份当时既无政治资源,也无支持势力。霍光考虑他,并非因为"亲情"或"报恩",而是因为他的血统尚属"嫡支",且没有威胁性。
朝臣中无人以卫氏为由推荐刘病已。推荐者邴吉、丙吉皆是"谨慎重法"的官员,他们看重的是血缘合法性与操控可能性。至于"卫氏情分",史书无载,后人多为附会。
而从霍光行为看,他废刘贺时并未以"卫氏"与否作为参考,也未有任何赦免卫氏宗族之举。他立刘病已,是权力布局下的理性选择,而非出于感情。
甚至可以说,如果卫氏当时仍然强大,有兵有权,霍光未必愿立其后人。权臣最忌拥立有背景者。霍光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棋子,而不是一个携带"老势力"的棋子。
刘病已,卫氏身份加持,使其登基合法;但真正促使霍光点头的,是他"无可依赖"。
他没有军权,没有门阀,没有心腹。巫蛊案后,连名字都被朝廷除名。他对霍光来说,是一张白纸,写什么都行,收回来也容易。
因此,在所有可能的选择里,霍光并非因"旧情",而是因"可控性"选择了他。卫氏的背景,只是一层空壳,在巫蛊清洗中早已失去实际作用。
登基之后,霍光依旧执政
刘病已即位,更名"刘询"。年号"本始",史称汉宣帝。霍光上表朝廷,仍以"辅政大将军"署名政令。文书先由霍府批阅,再送内廷。
大政方针、封赏任命,多由霍家决定。霍光侄霍山、霍禹、霍云等皆入中枢。宣帝虽登基,朝廷实权仍在霍氏之手。
霍光死后,霍家被宣帝清算。霍氏党人多被诛。此前十年间,宣帝鲜有反抗霍光记录。无奏章、无对抗、无争权。皆因出身低微、皇位来之不易。
霍光死时,权力平移。宣帝接掌朝政,开始"中兴"。这一步,他等了十年。登基那一刻起,霍光是真正的帝王,刘病已只是名义。
"废刘贺、立刘病已",看似情分,实为权术。合法出身、空白背景,是霍光选中他的真正原因。卫氏的姓,不过是墓中残灯,照不到龙椅之上。
霍光要立谁,能立谁,他自己心里最清楚。那时候,他没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