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剧圈炸了!权威媒体连番发讣告,一位78岁的一级演员走了。
他是楚剧界首个"梅花奖"得主,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津贴,却为何丧事从简、不接花圈?
一、讣告刷屏,楚剧圈满是惋惜
最近刷到几条消息,心里头沉甸甸的,一点都轻快不起来。
先是深圳新闻网,8小时前就发了相关报道,紧接着《鲁中晨报》也跟上,2小时前更新了动态。
最让人确认消息的,还是武汉楚剧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直接发了正式讣告,没有半点含糊。
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立马就炸了,常泡楚剧戏楼的老戏迷,还有关注地方戏曲传承的朋友,全在说"可惜了""太突然了"。
没人想到,这位在楚剧圈屹立几十年的老艺术家,会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告别。

二、行业标杆:楚剧界第一个"梅花奖",含金量拉满
提到这位老艺术家,就绕不开他手里那座"梅花奖"奖杯,而且他还是楚剧界第一个拿到的人。
懂行的都知道,"梅花奖"在戏剧圈的地位,就像影视圈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不是有两把刷子,根本拿不到手。
他拿的还是第三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戏曲行业竞争就够激烈,全国多少好演员盯着,他却凭着硬实力杀出重围。
就凭这一点,他直接把楚剧从地方小剧种的圈子里带了出来,让全国更多观众知道,咱们湖北还有这么有味道的楚剧。
从那以后,"于盛乐"这三个字,就成了楚剧的一张名片,提到楚剧,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他。

三、经典永流传:一部戏火遍全国,细节里全是功夫
他这辈子演了不少戏,其中有一部《狱卒平冤》,到现在还被老戏迷反复念叨,成了楚剧的经典范本。
为了演好里头的狱卒角色,他没少下功夫,没想着随便应付,反而琢磨出一套专属的表演细节--就说走路的步法,他特意设计成略带踉跄的样子。
不是故意装出来的笨拙,而是把角色心里的委屈、骨子里的正直,全藏在这几步路里,一上台,不用多说台词,观众就懂了角色的难处。
1985年,这部戏进京演出,没做太多宣传,却凭着他的表演火了。
台下坐着的有戏剧界的专家,也有普通观众,看完之后全是好评,不少原本不知道楚剧的人,都因为这部戏、因为他的表演,开始主动找楚剧的剧目来看。
除了《狱卒平冤》,他演的《赵氏孤儿》《梁祝》也各有特色,每一部戏里,他都把角色揉进骨子里,不是"演角色",而是"成为角色"。
这些戏,后来也成了楚剧后辈演员学习的标杆,不管是唱腔还是身段,都得对着他的表演反复琢磨。

四、传承较真:找老剧本、带徒弟,把楚剧的根留住
比起"演员"这个身份,他更在意"楚剧非遗传承人"这几个字,这辈子没少为楚剧的传承费心。
以前条件差,很多老楚剧剧本没好好保存,有的丢了,有的破损得看不清字,他看着着急,就到处找,翻遍了老戏班的库房,找老艺人打听,甚至自己掏腰包收集。
就怕那些老唱腔、老手艺断了代,让楚剧丢了根。
除了找剧本,他带徒弟更是较真,一点都不藏私。
不管是基本功的压腿、练声,还是唱腔里的气口、身段里的细节,他都手把手教,徒弟做得不到位,他就反复示范,直到徒弟学扎实了才罢休。
有时候徒弟觉得累,想偷懒,他也不批评,就给徒弟讲自己早年学戏的经历,让徒弟明白,楚剧这门手艺,没有捷径可走。
现在楚剧圈里有个年轻演员,叫余维刚,33岁就拿了"梅花奖",成了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也是武汉第二个楚剧"男梅花"。
没人知道,余维刚当年坚守楚剧舞台,背后也受了他不少影响,等于说,他把楚剧的"梅花梦",从自己手里,稳稳地传到了后辈身上,让楚剧有了新的希望。

五、对观众实在:暴雨里光着膀子唱戏,出国传楚剧
他对楚剧较真,对观众更实在,从来不会因为条件差就敷衍观众。
早年下基层演出,没有固定的戏台,有时候就在村口的空地上搭个简易台子,遇上刮风下雨是常事。
有一回演出,天突然下起大雨,台下的观众没带伞,却没人走,都站在雨里等着。
他看着心里暖,也没犹豫,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就上台唱《断桥》,雨水打在身上,他的唱腔却一点没走样,字正腔圆,情绪也没受影响。
台下的观众看得热泪盈眶,后来这事也成了楚剧圈里的一段佳话,大家都说,他心里装着观众,装着楚剧。
不光在国内演,他还想着把楚剧带出国门,让更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的地方戏曲。
好几次,他带着团队去国外交流演出,语言不通,就靠唱腔、身段传递楚剧的魅力,不少外国人看完之后,都忍不住为他鼓掌,还主动打听楚剧的历史。
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楚剧走出了国门,也让中国的传统戏曲,多了一个被世界看见的机会。

六、早年吃苦:百里步行考戏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他能在楚剧圈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早年吃的苦,还有一辈子的坚守。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迷上了楚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也没人支持他,可他没放弃。
为了考武汉的戏曲学校,他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李,步行了一百多里路,路上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路边的井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走到了戏校门口。
进了戏校之后,他比别人更努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基本功,压腿、踢腿、练声,一遍又一遍,直到练到满意为止,晚上还会对着镜子琢磨唱腔,常常熬到深夜。
那时候同班有五十多个人,后来不少人觉得太苦,转行做了别的,可他没动过念头,一门心思扑在楚剧上。
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的生活里,除了楚剧,好像就没别的东西了。
后来,他成了国家一级演员,还拿到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荣誉,没有一个是虚的,全是他用一辈子的汗水和努力换回来的,每一个都实至名归。

七、核心讣告:78岁因病辞世,丧事从简显低调
说了这么多他的故事,也该把大家最关心的消息说清楚了。
这位一辈子为楚剧奔波的老艺术家,就是于盛乐先生,他因为生病,经过多方医治,还是没能留住生命,在10月26日上午10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
消息传出来之后,不少和他合作过的演员、他教过的徒弟,都忍不住哭了,大家都说,楚剧圈少了一位好演员、好传承人。
现在,他的告别仪式也已经定下来了,就在10月28日上午9点半,地点在武汉回民殡仪馆,方便大家去送他最后一程。
而且,按照于盛乐先生自己的遗愿,还有家属的想法,再结合他回族的习俗,这次的丧事会办得特别简单,不搞复杂的仪式,也不接受大家赠送的花圈。
说到底,他这辈子都低调惯了,就算到了最后,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份通透和实在,更让人觉得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