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带新晴雨,溪留闰月花",时间过得真快,明日7月24日,农历六月三十,我们正式迎来了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在古代,这天也被称作"晦日",古人会把家中的旧物、垃圾扔出家门,有着"送穷"的美好寓意。明日农历月就要进入新的一月,但翻开日历我们能看到,下一个农历月同样也是六月,只不过多了一个"闰"字,换言之,明天我们就会进入农历闰六月初一。

为什么会出现"闰月"的情况呢?

《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旧唐书·卷三十七》又云:"其月无中气者为闰月。"这两句话就明确解释了闰月的由来。

闰月其实就是解决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时间矛盾。其中回归年指的就是阳历,也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365.2422天 ,四季更替的基准就是参照于此;朔望月指的就是农历,也叫阴历,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但月相变化周期并非是一个整数,而是约为29.5306天。

我们从农历的角度来看,如果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那么一个农历年大约为354天(12×29.5306≈354天),这个时间会比阳历年(回归年)少11天左右,这样来看虽说相差也不是很多,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期间的差值就会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季节与月份会严重脱节,例如冬季可能会出现在农历六月,夏季则出现在农历十二月,这样人们的作息、农耕事宜都会被打乱。

我们的老祖宗为了保证四季不脱节,就通过"置闰"的方法来调整与阳历年的时间关系,即在每19年插入7个闰月,使总月数与回归年匹配,这个方法也被称为"19年7闰法"。19个阳历年的时间大约为6939.60天,而19个农历年加上七个"闰月"共有235个农历月,时间大约为6939.69天。这样以后,农历年与阳历年的误差仅有0.09天/19年,几乎可以不计。

那么,19年中的7个闰月该如何判定呢?阳历年被分为24节气,每15天一个节气,奇数位为"节气"(如立夏、小暑),偶数位为"中气"(如夏至、大暑)。如果某个月份未包含中气,则该月为闰月,并以前一个月的名称加"闰"字命名。像今年的大暑节气是在农历六月廿八开始,这样就导致农历六月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大暑的节期,所以只能往后顺延一个月,以此填补大暑的节期,因此今年是一个闰六月。

但要注意,其实大多闰月都会出现在夏季,因为朔望月的29.5306天与节气间隔15天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而夏季中气间隔往往较长,很容易出现无中气之月,因此闰月多集中在夏季。

民间就有着"最怕雨落闰月头"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闰月的第一天下起了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农作物生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粮食减产,那么人们就要忍饥挨饿,甚至还会发生饥荒。古代虽说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但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此经验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向,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事宜。

明日闰六月初一,闰月下雨有啥预兆?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

一、雨落闰月头,四十五日湿

"闰月头"指的就是闰月的第一天,对于今年来说就是闰六月初一。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闰六月初一这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比较多,地面因此会湿漉漉的。当然,"四十五日"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而是指很长一段时间。

进入闰六月初一,正处于三伏天期间,此时正是农作物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水稻分蘖、玉米抽雄、棉花结铃等,虽说适当的降雨能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但持续降雨天气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情况。因为持续的降雨天气,会导致光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农作物的光合产物积累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导致茎秆细弱、叶片薄而黄,抗倒伏能力下降,例如,在持续降雨天气中,玉米会出现雌穗吐丝与雄穗散粉不同步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叫"花期不遇",最终导致空秆或秃尖,影响后期的产量。

二、夏季闰月雨一日,天气凉爽好似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季的闰月,例如闰六月初一,这天出现了降雨一天的情况,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就会较为凉爽,好像秋天提前到来了一般。

闰六月初一正处三伏天的初期,此时日均温通常在25至30℃,这样可以让农作物更好的进行"积温",但如果接下来的天气较为凉爽,那么就会降低农作物光合作用关键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同化,最终导致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像水稻在低温下叶片就会变薄、颜色也会变浅,生长迟缓,直接影响产量形成。

除此之外,夏季的低温环境还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减缓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速度,导致农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对于处于幼穗分化期的农作物,其对温度敏锐,低温会延缓分化进程,减少颖花分化数量,导致穗粒数减少。

三、闰月初一雨淋头,农民忙碌心忧愁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闰六月初一当天是降雨的天气,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农民因此而忙碌,这是为什么呢?

农历六月过后,虽说进入了农历闰六月,但此时还处于大暑时节,正是早稻晚稻的"双抢"农忙时期,农民要抓紧时间追赶农时,如果出现了持续降雨天气,那么土壤就会变的泥泞,甚至导致田间积水,从而增加下田作业的困难,最终影响抢收、抢种的进度,农民只能干着急,心里肯定会因此忧愁。

并且,现在天气炎热,而持续降雨会创造高温高湿环境,不仅利于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原菌繁殖,还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迁入繁殖,导致农田的病虫害进一步加重,农民此时除了要追赶农时,还要治理病虫害,会更加繁忙。

四、闰月初一若是晴,粮食丰收堆满仓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闰六月初一这天是晴天,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晴天较多,这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粮食也能因此丰收堆满粮仓。

闰六月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候,此时晴天如果较多,那么意味着光照长、强度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作物叶片能充分接收光能,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特别像水稻、玉米等作物在晴天条件下,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等会显著增多,为穗粒发育提供充足物质基础。

但要注意,在夏季特别是炎热的三伏天,晴天蒸发量较大,土壤表层水分会快速散失,此时要做好定时的农田浇灌,以免出现"高温伏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综上所述,闰月(闰六月初一)下雨有啥预兆?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闰六月初一这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同时也会出现降温天气,虽说这对于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不过,我们虽说改变不了天气的好坏,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农作物在极端天气下也能更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