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伏热不热,就看小暑节气",小暑节气能预兆出今年三伏天热不热吗?
依据小暑节气来预判今年的三伏天热不热,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智慧。在古代,老祖宗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再融合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物候农谚等诸多因素,解释了小暑节气是如何预判今年三伏天热不热的。
那么,今年三伏天热不热呢?看老祖宗是怎么说的。
第一、天文历法判三伏
俗话说:"夏至三庚暑头伏",到第四个庚日开始为中伏开始,待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这是三伏天日期的传统算法。
庚在五行之中属金,代表肃杀之气。夏至阳气鼎盛,直到庚日出现,阴气开始生长。这阴阳相互碰撞,相互斗争,便出现了"伏藏"的天气。所以,庚日的多少,是决定三伏天长短的关键。
今年,三伏天数为30天,较去年减少了10天。所以,今年炎热的天数会相对较少。
第二、阴阳五行判三伏
在阴阳学中,小暑为八卦中的"离"卦。依据卦象看,离卦为上下阳爻,而中间阴爻隐现,这说明在阳气达到鼎盛,阴气开始生长。
夏至的火气遇到庚金时,依据五行中火克金的说法,会不断增加热度,气温会随之增高。如果小暑节气期间,庚日多于一个,则火金相克加剧,甚至会出现"烈火熔金"的高温天气。
第三、小暑物候判三伏
小暑节气有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节气到来,热风开始吹来,气候会变得干燥。蟋蟀开始离开草丛,躲进居宇之中。老鹰也会因为地面气温较高,而多在天空盘旋。
如果,一些物候动物有异常举动,可能会预示今年三伏的气温会比较极端。例如:古书《齐民要术》记载:"蟋蟀上堂,伏热难当"。
第四、民间谚语判三伏
在民间,老祖宗也总结了许多预判三伏天气的农谚,来提醒后人注意防暑降温。例如:
1.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2.小暑热透,三伏汗流。
3.蟋蟀争鸣早,伏天蒸笼倒。
4.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叶焦。
"冬天冷不冷,夏日先知"--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句老话。
今天正好是小暑,许多人心里也许会冒出类似的疑问:今年冬天,会不会格外寒冷?
其实,在老一辈看来,小暑当天的天气有着说不尽的玄机,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对整个冬季严寒还是温和的猜测。
每年七月初,当小暑如约而至,"大地入暑,小热已至"的节气轮回又拉开帷幕。此时虽未到骄阳似火的极盛,但已经是万物最为繁茂的时刻。
太阳逐渐烘烤着北方的麦田和南方的稻谷,暑气像一层幕布缓缓落下。有句老话在民间口口相传:"小暑不热,大寒不寒",这便是用今朝的温度来预测数月之后冰封路面的日子。
农谚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天晴、风向、雨量,乃至一阵虫鸣、一夜热浪,都被他们记在心头。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或"小暑不见日,大暑石晒裂"--这些不是凭空想象的,他们是在田间地头、四季更迭中感悟出来的。
小暑当天如若热浪蒸人,不少人心里反而会多几分担忧,这也许暗示了寒冬要提前拜访。
例如老一辈还常说"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意思是一旦此时就闷热无比,那到了秋末冬初,还没进正冬呢,寒潮就可能来袭,说不定连牲畜都得遭罪。
这样千锤百炼出来的经验,从父辈祖辈一代代传下来,藏着一份对四季循环的敬畏。
再如,如果小暑赶上连绵阴雨,许多老人便会收拾起手中的农活嘀咕:"三九雪堵门,冬天保准冷。
"还有那句"小暑大暑汗不流,三九四九冻破瓮",语言虽然朴实,却饱含对自然冷暖转换的敏锐觉察。
每当午后的荷叶翻出白背时,大人便会摇头道:"小暑荷叶翻,三九挂冰棱。"生活的琐碎,都变成了与气候相关的诗句。
这其中的科学性未必能完全经得住推敲,毕竟古人的观测渠道有限。现代气象预报越发准确不假,但有趣的是,很多人依旧愿意把这些俗语挂在嘴边,在饭桌闲谈时聊上一聊,仿佛这样冬天才有了起点,四季才分外生动。
当然,无论农谚如何,只能代表一部分地域和时期的平均经验,不能作为准则看待。毕竟全国各地,地处南北,气候变化千姿百态,有的小暑天晴,有的小暑暴雨,所以这些民谚更像一种生活的调剂,也寄托着农人对丰收与平安的期待。
现实中,大家其实更关心具体的生活:今年"三九"是哪天开始?2025年12月21日便是一九第一天,紧接着二九、三九,一直算到九九共81天,冬日的真正严寒大多集中在三九、四九--也就是1月上旬到1月下旬,所以,无论小暑如何炎热,每个人心里的冬天其实都有一张时间表。
今日河南艳阳高照,不知你那边小暑又是怎样光景?气温、风雨、雾霾,抑或蝉鸣蛙叫,其实都在悄然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