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街角那棵老槐树下,来了个举着小话筒的年轻人,逮着几个头发花白的大妈就聊起了"老来伴"这个话题。嘿,您猜怎么着?这几位嘴一开,那叫一个炸锅,说的话比夏天冰镇西瓜还解渴,还让人琢磨。
这事发生在上周三,就在咱们老城区那片儿,人不多不少,正合适。那年轻人也没啥花架子,就问:"阿姨们,到咱们这岁数,还琢磨不琢磨找老伴儿了?"
第一位,王姨,六十二了,老伴儿五年前走了。她一拍大腿,眼圈儿就红了:"年轻时候老嫌他唠叨,现在可好,屋里跟庙似的,半夜腿抽筋儿,疼得龇牙咧嘴,想让人给按按都找不着人!那滋味儿,啧,年轻小子们肯定不懂!" 她说,想找个伴儿吧,孩子们不乐意,儿子说:"妈,您就别折腾了,安安稳稳多好。"女儿更绝:"您那点退休金,别人图啥?怕是图您的钱呢!" 王姨现在跟个退休的老教师凑一块儿住,不领证,各花各的,平时搭把手,互相照应。"这样挺好,有人唠叨两句,腰疼了有人递杯水,不用看孩子们脸色,自个儿也踏实。"她说这话时,眼角笑得像月牙儿。
旁边李姨,六十挂零,跟前夫离了快十年了。她一听王姨的,撇撇嘴:"搭伙?那多没劲!我现在一个人,跳广场舞,学智能手机,跟姐妹们出去旅游,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自由!以前被男人捆了大半辈子,现在好不容易解放了,还找?找谁管着去?" 她说得那叫一个痛快,好像谁提"老伴儿"就是给她上镣铐。
可说着说着,李姨话锋一转,提到了她前夫。"有回我出门摔了一跤,把腿给崴了,回家一个人挪到床上,饭也没法做。那时候真觉得,要是有个人在旁边,哪怕只是扶我一把,给我做口热乎饭,也好啊。"她说着,声音低了下去,"不过,还是一个人自在点儿,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嘛。"
这时候,一直没怎么吭声的赵姨开了口。她跟老伴儿过了大半辈子,儿子都三十多了。"唉,跟你们说,我这辈子最累,可也最不后悔。"她顿了顿,"天天柴米油盐,他这人吧,毛病不少,可真有事了,他比谁都靠前。上次我病了,高烧不退,是他半夜背着我往医院跑,那时候他年纪也不小了,喘得跟拉风箱似的。" 赵姨说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你说累不累?可现在想想,这人啊,就像穿在身上的鞋,合不合脚,只有自个儿知道。老了老了,有个知冷知热的在旁边,那心里头,是暖和的。"
听着这三位七嘴八舌,旁边看热闹的老头老太们也议论开了。有人说:"这老来伴儿,真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也有人说:"还是得看人,看缘分。"
这话不假,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三位大妈,代表了三种活法,三种心态。王姨求的是个伴儿,那份实实在在的照应;李姨要的是自由,那份说走就走的潇洒;赵姨守的是个"暖",那份习惯了就不想再变的心安。
所以啊,咱们能不能别再用"都这岁数了,还谈什么感情"这种话去劝(或者说是堵)人了?谁心里没有个念想呢?年轻时候的爱情轰轰烈烈,老了老了,这份念想可能就变成了半夜里一杯热水,变成生病时的一句问候,变成夕阳下并排走的那两道影子。
到底需不需要男人?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活法,能让自己心里舒坦,觉得日子过得有滋味,那才是真本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