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还在网上问,那个岛屿的归来究竟要等到哪一天,这种迷茫现在看来显得有点多余,你只要稍微看看下半年发生的那些事,就会发觉,答案已经不是一个悬念,而是一部正在快进播放的纪实片。

那个岛上最大的在野党派,在十月选出了一位新的女当家,她过去的背景和现在的做法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坐上那个位置,就公开说要去大陆谈,还把一群主张密切往来的人放在身边当帮手,这在以前,是那些人退下来以后才敢想的事。

大陆方面立刻发来贺电,说得很明白,要在那个"两边都认同一个中国"的共识上,把互动搞起来,这就不再是藏着掖着了,那位新主席直接把推动和平团圆写进了工作计划里,这就像在岛上的政治天平上,放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砝码。

这种变化的影响非常深远,说明岛内那些不认为自己是中华后代的力量正在抬头,原本亲近大洋彼岸和强调本土意识的声音,影响力正在被快速削弱,当最大的反对力量都主动往合为一体的方向走,整个岛内的政治空气都变了。

再说文化上的事,十月份,岛上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带着家人冒着雨也要回到八闽之地的老宅子里祭拜,他对着镜头毫不遮掩地说,岛上的居民就是华夏儿女,这话激起了很多人的内心波澜。

就在那之前不久,另一位知名的评论人士也回到了漳州拜谒先人,他说那是一种漂泊的叶子回到树根的感觉,心里特别安稳,这些话在两边的社交网络上飞速传开,成了大家都在谈论的热点。

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顶着岛内绿营说他们"献媚"的压力,坚定地完成了回乡拜祖的仪式,这传递的早已不是个人的家族情感,而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强烈呼唤,一种"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的确认。

以前,很多人觉得两边的民间往来有点走形式,但这次不一样,这两位学者的行动,在各种渠道都引发了普通老百姓的共鸣,很多岛内年轻人在网上说,下次也要陪着长辈回祖籍地看看,这种想法像种子一样在扩散。

用事实重塑记忆

九月底,一部讲述潜伏人员故事的电视剧开播了,讲的是几十年前那段隐蔽斗争的往事,通过吴石、朱枫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把"两边属于同一个国度"的史实,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那部剧一播出,看的人就特别多,收视数字高得惊人,这后面藏着两边观众对共同过往的渴望,在岛内,有人自己动手剪辑剧里的片段,配上文字说"原来我们曾经共同守护过这块地方",在大陆,向那些无名英雄致敬的话题更是刷爆了屏幕。

如果说电视剧是一种软性的情感沟通,那十月二十四号,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决定设立一个纪念那片土地回归的法定日子,就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确认了,把十月二十五号这个标志性的日子,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那个岛屿是我们的一部分"不再只是口头上的说法,而是有国家法律做后盾的铁板钉钉的历史结论,官方说这是顺应人心的举动,也是捍卫历史真相的必要做法,当故事深入人心,又被法规刻印成国家记忆,团圆的根就扎得更深了。

然后看最硬核的部分,我们这边的水上武装力量,各类船只的总数已经突破三百七十艘,这个数字放在全世界都是头一份,新式的大船在性能上已经不输给别人,甚至更好,那个带着电磁弹射器的大船,让新型战机起降效率遥遥领先。

就算有外国报告说我们的海上力量整体还差人家二十年,但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已经有能力在自家门口形成绝对的控制力,这直接把那些分裂分子指望"外人插手"的念头给打得粉碎。

过去,岛内某些人总拿"大洋彼岸的军队会来帮忙"当成护身符,可现在呢,人家的军力都撤到了更远的地方,好几艘大船排着队等着进厂维修,这个护身符早就已经失效了,变成了一个空洞的笑话。

我们这边的海上编队在岛屿周边演练,在南海常态化巡弋,这些行动已经证明了一切,一旦有人敢越过那条不能碰的线,我们有实力挡住任何想来干涉的外部力量,也有能力把局势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当武力底牌足够硬的时候,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再也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变了,不再是争论"会不会合为一体",而是在猜"那个日子具体是哪天",分裂势力的咋咋呼呼越来越微弱,两边民众期盼团圆的共识越来越强,国际上对"一个中国"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一个确定的未来,那个岛屿的归来,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洪流,而且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