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前总统拜登接受BBC专访时,罕见打破"总统不批评继任者"的政治传统,用"掉价""绥靖"等尖锐词汇抨击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拜登在专访中毫不掩饰对特朗普执政风格的鄙夷。他特别提到今年2月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白宫会晤,称其言行"有损美国尊严"。

据拜登描述,特朗普当时不仅质疑美国对乌援助价值,更抛出"收回巴拿马""吞并格陵兰"等争议言论。

"这根本不是美国应有的形象,"拜登强调,"我们代表的是自由民主,而非领土掠夺。"这番批评直指特朗普被曝光的"乌克兰领土换和平"方案--该方案要求基辅向俄罗斯割让克里米亚及东部四州以换取停战。

更令拜登担忧的是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北约内部近期流传的"葬礼论调"显示,欧洲对美国领导力的信任正急剧流失。"如果美国放弃领导地位,中俄必将填补真空,"拜登警告称。就在这段专访公开发布几小时后,白宫通讯主任就在社交媒体嘲讽拜登"心智衰退"。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美国国内互相攻击的时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正接待来自埃及、莫桑比克等40多国的军官代表团。这场为期10天的访问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一方在盟友间制造猜忌,一方在南方国家深耕互信。

非洲军官团的到访绝非偶然。早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就承诺三年内为非洲培训6000名军事人才,其中包含500名青年军官的专项进修计划。

此次代表团中,逾半数成员年龄在35岁以下,多数担任旅团级指挥岗位。这种针对性安排凸显中国对非洲安全治理的长期规划,通过培养知华派军官群体,构建更稳固的防务合作网络。

当美国仍在争论是否继续援助乌克兰时,中国已在非洲完成24个军事援助项目,包括为吉布提建设海军后勤中心、向津巴布韦提供反恐装备等实质合作。

西方智库对此表现出反常焦虑。英媒发布的最新报告宣称,中国对非军事培训规模已超过法国殖民时期建立的传统体系。

这种担忧背后是铁一般的事实:过去五年,中国向非洲交付的国防装备数量增长300%,其中无人机、电子战系统等高科技装备占比达42%。

在肯尼亚加里萨光伏电站的太阳能无人机巡逻系统、卢旺达基加利智慧城市的安防网络中,中国技术正深度参与非洲安全架构建设。

比较之下,美国的非洲战略显得进退失据。尽管五角大楼高调宣布在吉布提建设"非洲之角联合特遣部队"总部,但其承诺的6.8亿美元基建投资至今仅到位19%。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中国军官代表团在长沙观摩智能指挥系统演示时,美军正在夏威夷宣布组建三支"多域特遣部队",扬言要"在印太地区对中国实施分布式打击"。

这种战略焦躁暴露出美国外交的深层矛盾:既无力维系传统盟友体系,又难以阻挡新兴国家间的合作浪潮。

笔者看来,中非之间军事合作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单纯武器贸易的复合价值。在埃及航天城,中国协助建设的卫星总装线使非洲首次具备自主航天能力;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内,中乌联合生产的装甲车已装备七个非洲国家。

这些项目创造的5000余个高技术岗位,远比美国主导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更具可持续性。正如坦桑尼亚国防军参谋长在访华期间所言:"我们需要的是能孵化自主国防工业的合作伙伴,而非周期性更换的军事顾问。"

回头来看,拜登在镜头前忧心忡忡地警告"跨大西洋联盟正在衰亡"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真正动摇西方主导地位的并非中俄的"趁势而起",而是美西方自身的战略短视。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拜登的"价值观外交",本质上都是将国内政治凌驾于国际责任之上的产物。

反观中国正通过军官培训、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务实合作,在非洲大陆构建新型安全共同体。中国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但"要致富先修路"的朴素理念正在全球南方引发共鸣。

这种差异或许解释了为何在最新非洲青年领袖调查中,78%的受访者将中国视为"最可靠的发展伙伴",而选择美国的比例仅为1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选择。我想,当40多国非洲军官走进中国军营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崛起大国的军事实力,更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历史的相处之道。

或许正如拜登所言"世界现代历史将发生改变",但决定改变方向的,绝不会是那些沉溺于内斗的没落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