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韬一晚卖出4000万元卫生巾,幕后上市公司"脱鞋"变网红

黄子韬卫生巾品牌上线发售,当晚直播实现4000万元销售额,现货库存售空。背后参股上市公司曾是卖鞋"出身",品牌广为人知,而今站上直播电商风口,规模逐步扩大,但近四年业绩已亏损超30亿元。

黄子韬跨界做卫生巾,一晚狂销4000万元

5月18日晚间,明星黄子韬的卫生巾品牌"朵薇"在直播间发售。据悉,该品牌主推的49.8元日夜组合装卫生巾售出50万份,在售罄后又开启的20万单预售也迅速售罄,粗略计算,仅该组合产品销售额就达3486万元。品牌披露的数据显示,当晚直播实现4000万元销售额,现货库存售空,直播间订单量超80万单。

在价格方面,朵薇此次销售的49.8元组合装产品,包括迷你巾、日用装、夜用装、安心裤共62片。与市面上大多数卫生巾品牌的价格对比,朵薇的定价属于中段价位。

今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卫生巾、纸尿裤、一次性内裤等卫生用品的质量问题。随后,黄子韬在直播中斥责"赚卫生巾黑心钱的人",并透露想做透明化卫生巾工厂的想法,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半个月后,黄子韬又在直播中透露卫生巾生产的进展,紧接着两天后,就进行免费发放试用卫生巾的活动。"黄子韬卫生巾1分钱试用5万单"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获得1.4亿关注量。目前,黄子韬作为主理人推出的卫生巾品牌"朵薇"已正式上线销售。

"朵薇"品牌背后的公司为浙江朵薇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朵薇),成立于2021年6月,曾用名为浙江米派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该公司大股东为杭州衡研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80%。杭州龙则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则灵)则持有浙江朵薇20%股权,系2025年4月入股。

龙则灵第一大股东是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6%,系遥望科技(002291.SZ)的控股子公司。黄子韬通过杭州龙悦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有龙则灵44%股权。

黄子韬与遥望科技曾在2021年签约合作,进军直播带货。而此次遥望科技为朵薇的直播销售提供了渠道支持。

"朵薇"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品牌"

事实上,"朵薇"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品牌"。此前,浙江朵薇以加工业务为主,旗下朵薇卫生巾早已面世。据遥望科技董事长兼CEO谢如栋介绍,卫生巾的生产资质等申请事宜较为复杂,最终他们决定用原来的品牌名,但在产品上做了很多改良。他同时表示,遥望科技的核心能力不是做产品,所以参股是更为合适的方法。

根据公开资料,朵薇品牌的总投资已经达到2.75亿元,截至今年5月,朵薇已拥有3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分钟生产1200片卫生巾。在产品质量方面,该产品设计达到医护级标准,比普通国标多17项加严测试。国标卫生巾真菌菌落总数要求小于100,而该卫生巾可以做到菌落总数为0。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指出,卫生巾行业处于产品驱动时代,头部品牌普遍采用大单品策略。成功的大单品的关键为差异化定位与持续迭代。其中,在差异化定位方面,进阶肤感、安全性、进阶功效卖点是未来卫生巾品牌竞争的关键;产品迭代是大单品延续生命周期的关键策略。根据欧睿预测,2024年至2028年中国卫生巾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5%。

幕后上市公司"脱鞋"变网红,四年亏超30亿元

作为浙江朵薇的参股方,遥望科技主要从事数字营销相关业务。近年来,公司抓住短视频平台崛起的浪潮,重点开展短视频及直播电商业务,抓住时代机遇,一跃成为行业内头部公司。

据悉,遥望科技前身是A股首家上市女鞋企业星期六,旗下拥有"星期六""索菲亚"等时尚女鞋品牌。然而,公司上市不久后就遭遇业绩持续下滑的局面。因此,从2018年开始,星期六一步步开启"脱鞋转网"计划。

2018年,星期六开启收购遥望网络(834448.NQ,已摘牌)进程。2019年3月,星期六通过现金及增发股份方式以17.71亿元的对价收购了遥望网络约88.57%股权。另外,2019年底,星期六宣布以1358万元的价格,出售主营业务为鞋履生产的全资子公司佛山星期六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不再保留其生产职能。2022年6月,星期六宣布以挂牌方式转让持有的子公司佛山星期六鞋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2022年底,星期六正式更名为现在的佛山遥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也从"星期六"变更为"遥望科技",并开启了在直播业务上的狂奔。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其互联网广告业务体量还只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1.17%,但到2022年,这一比例就提到了91.64%。

仅2024年遥望科技直播电商业务实现总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约20%,完成超过17场破亿直播,超过284场破千万直播,超过1257场破百万直播;200余位明星和达人主播累计完成超过21000场直播。

虽然规模不断扩张,但遥望科技业绩并不乐观。

2024年,遥望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7.63亿元,其中,与直播电商相关的社交电商业务实现收入25.83亿元,同比增长49.40%,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10.01亿元。在此之前的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已经亏损了7亿元、2.63亿元、10.50亿元,近四年合计亏损数额超30亿元。

对此,公司在2024年报中表示,业绩亏损主要原因包括多个创新业务处于培育阶段,前期投入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