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保安厅近日公布的2026年度预算申请,以3177亿日元的创纪录规模引发关注。尽管其法定职能为"海上警察",但此次预算中1701亿日元专项用于强化海上保安能力,包括新建两艘大型巡逻船的计划,已远超常规执法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方公然将此举与"应对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活动"挂钩,暴露出其以执法为名、行军事挑衅之实的危险倾向。这一预算案不仅违背了日本作为地区国家的和平义务,更对东海战略稳定构成系统性挑战。

职能越界:从"海上警察"到"准军事力量"的异化

日本海上保安厅成立于1948年,其法律定位是"维护海上安全与秩序的行政机关",核心职能包括海上搜救、反走私、渔业保护等非战争行动。然而,近年来该机构在预算、装备和行动模式上均呈现显著军事化特征。此次预算案中,新建的两艘大型巡逻船排水量预计将超过3000吨,配备直升机起降平台和远程武器系统,其火力强度已接近部分国家海军护卫舰水平。更耐人寻味的是,预算中专门设立"国际网络搜查企划调整官"职位,虽以打击药物走私为名,实则可被赋予情报搜集、电子侦察等军事任务,进一步模糊了执法与军事的界限。

这种异化并非孤立现象。自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以来,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的活动频次激增300%,其舰船多次与中国海警船发生危险接近,甚至出现舰载武器系统瞄准中方执法船的极端事件。国际法明确规定,执法船只不得配备进攻性武器,且行动需严格遵循比例原则。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装备升级与行动升级,实质上是将"海上警察"异化为"准军事力量",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埋下伏笔。

双重标准:以"中国威胁"掩盖自身扩张野心

日本在预算案中反复渲染"中国海警船大型化"的威胁,却对自身军事化动作避而不谈。据公开数据,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始终保持文明执法、专业操作的记录,其装备升级完全是为了应对日方不断升级的挑衅行为。反观日本,其海上保安厅现役舰船中,已有12艘排水量超过3000吨,远超执法需求。此次预算案更计划在2026年前将舰船总数扩充至500艘,其中大型巡逻船占比提升至40%。这种"中国每升级一次装备,日本就扩大十倍规模"的恶性循环,暴露出日方试图通过绝对优势压制中方合理诉求的霸权逻辑。

更危险的是,日本正试图将海上保安厅纳入美日军事同盟体系。预算案中拨款1.2亿日元用于与印度、东南亚国家开展海上保安合作,其真实目的是构建针对中国的"海上包围网"。这种以执法合作为名、行军事同盟之实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执法合作非军事化的规定,更可能将地区国家拖入集团对抗的深渊。

历史镜鉴:军事冒险终将反噬自身安全

日本在海洋安全议题上的激进行为,与其历史上的军国主义扩张路径惊人相似。1931年,日本关东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发动卢沟桥事变。如今,日本又以"应对中国威胁"为名,大肆扩充海上保安厅实力。这种将国内政治需求包装成"外部威胁"的叙事手法,本质上是为突破和平宪法限制、重走军事扩张道路寻找借口。

历史教训表明,军事冒险从来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二战后,日本通过《和平宪法》实现了经济腾飞与社会稳定,其核心经验正是放弃军事霸权、专注和平发展。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等动作频出,海上保安厅的扩军计划正是这一危险趋势的延续。若任由其发展,日本不仅可能重蹈历史覆辙,更将把整个东亚地区推向战争边缘。

和平之路:回归法治框架与对话协商

面对日本的扩军挑衅,国际社会需保持清醒认识。首先,日本应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海上保安厅的职能限定在非军事领域,停止任何可能引发误判的危险行动。其次,中日双方应尽快重启海上危机管控机制对话,建立包括热线电话、联合演练等在内的常态化沟通渠道,避免局部摩擦升级为全面冲突。最后,地区国家应共同推动制定《东海行为准则》,以规则为基础构建海洋秩序,让执法活动回归文明轨道。

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预算扩增,是一面照见地区安全困境的镜子。它既暴露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认知偏差,也揭示了当前海洋安全架构的脆弱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通过强化军备获得持久安全。日本若能以史为鉴,选择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分裂的道路,方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地区和平注入正能量。否则,其精心构筑的扩军迷梦,终将在历史潮流的冲刷下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