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还没到天津,先来了个下马威,还删除对华承诺,中方态度强硬

近期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即将访问中国的消息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为此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提前前往印度进行访问,为莫迪访华铺路。

双方会谈气氛良好,中印关系似乎迎来新的积极进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毅外长刚刚回国,印度方面的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变。

首先印度在试射新型弹道导弹时频繁"碰瓷"中国,在相关报道中多次提及中国,并且在涉及中国主权的表述上进行了删改。

印度媒体甚至公然删除了中印会晤中关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态,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让外界对印度的外交诚意和政策稳定性产生了疑问。

印度为何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明显的政策反转?中国方面又是如何回应印度的这些举动?

当前印度正因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分歧而陷入困境,原定于本月下旬与美国举行的贸易会谈因特朗普政府的决定被"无限期推迟"令莫迪政府处境更加艰难。

在此背景下印度国内舆论,甚至一些一贯对中不友善的媒体,也开始建议政府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寻求经济突破口。

在此之前莫迪总理决定于月底访问中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打破了印度领导人多年未出席上合峰会的惯例。

这一举措被印度国内视为积极信号,认为中印关系有望进一步升温,近期中印之间的高层交流也较为频繁,王毅外长此次访印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王毅外长与莫迪总理的会谈中,双方达成了包括深化互利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十项重要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王毅外长还向印方带去了"见面礼",即允许印度进口中国稀缺的化肥、稀土以及隧道掘进机等三类产品。

这些产品对于印度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莫迪访华前的中印关系营造了积极氛围。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王毅外长刚刚回国印度方面即对中印会谈相关措辞进行了修改。

具体来说,在会谈期间印度代表曾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关视频和文稿均有记录。

但在会后印度不仅在官方通报中删除了这一表述,还澄清称"中国的引用存在错误",印度在涉及中国主权的"一中政策"问题上再次出现摇摆,令中方高度关注。

印度为何在中印关系刚刚出现积极迹象时,突然改变对中国主权问题的立场?归根结底,这一现象的本质仍在于经济压力。

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关税政策施压,大量外资撤离,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政府支持率下滑。

在此情况下莫迪政府亟需寻求中国的经济支持,例如重新开放签证、恢复两国直航,不仅能为印度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还能促进边境贸易,解决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

印度政府的反复无常,本质上是一种"苦肉计",试图通过口头承诺换取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更多让步和资源宽限,比如放宽盾构机、稀土等关键产品的出口和用途监管。

对此中国保持高度警惕,明确要求印方必须遵守相关规定:稀土出口需接受用途监督,盾构机销售不能用于军事化。

印度一方面希望获得实惠,另一方面又不愿受到约束,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显然难以实现。

针对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澄清"言论,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印度国内部分人士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印关系改善进程,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

中国的表态直接点名"印度某些人",展现出强硬的外交风格,同时也是对印度的明确警告:当前中印关系有望取得进展,印度不应因个别人的立场而错失这一宝贵机遇。

就在此时,另一件事也让中印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

中印之间的风波还没平息,印度又试射了"烈火-5"改进型弹道导弹。

这枚导弹是印度目前射程最远的,号称能打到5000公里外,是他们远程导弹计划的重要一步。

印度的电视台在报道时还特别强调这种导弹能装载好几枚核弹头,可以同时打击多个目标,表示印度军事实力大大提升。

但在宣传这些的时候,印度媒体不止一次把中国当作例子,还经常提到"威慑"这个词,明显是想对外释放一种强硬的态度。

本来印度领导人马上就要来中国参加会议,结果印度这边却接连发出不太友好的信号。

希望印度能看清楚现在的形势,如果真想在国际上有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再这样反复无常,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