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美国战略圈冒出一个新说法"打仗还要先保护对方港口",引起不少人吐槽。起因是《国家利益》网站援引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上的话:一旦中美开战,美军要努力打赢,但别把中国港口炸烂。理由就是美国想打败中国不可能,战后还得围绕中国市场搞活动,全球供应链高度关联,美国很多产业离不开中国港口,港口破坏太大,战后恢复慢,美国企业和供应链也跟着受损。所以他认为"准下手",只打要害,使港口短期内瘫痪,不搞永久性破坏,战后还能修。

这就显得面面俱到,漏洞百出。尼多弗勒的逻辑是:很难完全获胜→战后仍要与中国打交道→港口对美国供应链很重要→不能过度破坏→精确打击,削弱战时能力但保留战后资产。其实就是想打一场"可控,可进可退"的战争,但是战争从来都是不能按照游戏读档的,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暂停以下,也不用按照你设想的时间长度一直瘫痪着,而且也不能按照一个剧本来演戏。

中国近些年在"陆海空天网"立体体系上不断加固,区域拒止和战略反击能力明显加强。常规打击上,东风、长剑、鹰击等弹道、高超、巡航导弹体系已经成型,第一岛链不用说,关岛、夏威夷这样的第二岛链也具备压力。远程打击手段很足,战场节奏不一定被对手把控。更高层的战略威慑也很清晰:东风61、东风5C、东风31BJ这些陆基机动、井基洲际导弹,惊雷1空射远程核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对方若动手打港口、 基地,中方反制不会缺席;从亚太前沿基地到美国本土港口的压力将同步出现,"保住对方港口"的如意算盘会被现实一巴掌拍飞,自家港口的安危也难保。

从价值看"把中国港口当作战后可复用资产",冷冰冰地将主权、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当作可以计算的变量。中国态度一向明确: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核心利益碰了就强硬回击。试探红线,不轻。

全球供应链也不是美国可以单向主导,反而是中国港口成为全球物流的大动脉,与美国经济深度捆绑,拆不动也硬拆不起。数据摆在那: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3.73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包含衣物、消费电子这些日常用品。洛杉矶港来自中国的货轮占总吞吐量的42%,其中电子产品一项就占了美国市场供给的35%。如果中国核心港口真的炸瘫了,一个月美国超市货架空一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供应链的直线推演。

一边要打击中国战时调度、补给和投送,一边又要保证战后迅速恢复,供应链恢复正常。可战时打击的溢出效应不是按秒来算的。保险、航运、港口调度、海外仓、金融结算,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滚雪球。物流不像电灯开关,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大型港口恢复不仅仅是修硬件,还有人怎么组织、海事怎么办、船怎么跑、客户信心怎么建立等都需要时间。精明的算盘碰到不确定就漏底,而且"可控冲突"把对手默认在自己设好的框子里做事,这自我感动的风险很大。

美国战略圈怎么冒出这种想法,紧张气氛上升了,经贸、科技、地缘安全上的摩擦点变多,讨论变得像"未战先谋战后"。看似理性的危险:越把战争当工具,就越容易把底线当橡皮筋往外拉。

回到港口自身,它们是钢筋水泥的装卸货场,也是区域产业链高效协作、全球制造日夜赶工、千万工人饭碗和亿万消费者日常的枢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不只是个口号,它是个真实的传导链,谁去动这个链条,谁就得做好被反噬的准备。

中美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两国经济加起来占全球经济的四成多,贸易投资牵动着两国企业、工人和家庭。合则两利、 斗则两伤,每次提起都有现实意义。与其算"怎么打、打到哪",不如算"怎么谈、谈到哪"。对话不是示弱,止损是常识,把对抗阀门拧得越来越紧,全球经济一起冒烟,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还要看到,港口不是孤岛,它与周边机场、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能源储备共同构成了综合国力的网络。战时想"精准削弱"一个节点,结果就是一锅粥。你以为只是断了一条网线,对方可能就掀桌;你以为只是按下暂停键,市场直接退出。

这就是战争不可控的可怕之处,有人会问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否做到?手法能多,但过了武力门槛,局势就成动态博弈,对手的决心、能力、资源都会逼着大家不断加码,"限度以内"往往成了超限。

更须警惕把中国港口标注成"战后要用的资源"的惯性思维:把中国发展、产业、市场当作美国全球体系的一个模块。现实早已变化: 全球化在改观,中国的内循环能力与区域合作网络。打完了再修、修好了继续用这种低水平维稳不可能了。

所以最该警惕的不是一句"保港口",而是背后想"可控冲突"的心态,这会让政策从"防风险"滑到"试风险",一旦过了头就晚了。更成熟的态度是: 能管控的就管控、能对话的就对话,经贸上找交集、科技上设护栏、安全上建缓冲,把红线标清楚、碰撞降下来。这不叫理想主义,这叫现实主义,对两国人民、对全球经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