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那边传来一声闷雷,把象牙塔那层神圣的窗户纸震得粉碎。

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郭某,学历实为高中生。号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论文被引用6000余次却"查无此文"。学校收到举报,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

校方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人员表示,郭某的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

一、冒名顶替的"六耳猕猴"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郭某,拿着同名同姓专家的简历,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高校,当上了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骗了上千万经费,带了一群博士生。直到这家伙贪心不足蛇吞象,伸手要去摘那顶"院士"的桂冠时,才因为聚光灯太亮,被人发现他屁股上没穿裤子。

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想笑,笑得肚子疼。这哪里是诈骗案,这分明是当代的《儒林外史》。

"高中生"郭某,像一记耳光,抽肿了"人才引进"的脸。

二、心照不宣的"默契"

通报里说,"材料审核把关不严"。这话说得真艺术,真轻巧,仿佛只是看门大爷那天打了个盹。

诸位,我们要搞清楚,这不是去菜市场买二斤猪肉,这是引进"首席科学家"!是一个要拿几百万安家费、上千万科研经费的顶级人才。普通老百姓去银行开个户,都要人脸识别、身份证联网核查、还要对着摄像头眨眼摇头。怎么到了堂堂高等学府,引进这种级别的大神,审核机制竟然比不过楼下网吧的实名制系统?

一个高中生,拿着别人的论文和履历,就能一路绿灯?现在的学术数据库是摆设吗?知网是断网了吗?还是说,负责引进的那帮博士、处长们,连最基本的"百度一下"都不会?

他们不蠢也不懒,可能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三、装门面催生的假"大牛"

在当下的高校生态里,指标就是命根子。学校需要"大牛"来装点门面,需要"帽子"来争取拨款,需要"院士"来提升排名。在这种疯狂的GDP冲动下,只要简历上的名字够响,只要能把国家的经费骗到手,谁还管你是真李逵还是假李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比骗子更希望这事儿是真的。骗子骗的是钱,学校骗的是政绩。双方一拍即合,一个是胆大包天的赌徒,一个是利令智昏的庄家,只有纳税人的钱,成了他们桌上的筹码。

这记耳光,接着抽肿了"学术评价体系"的脸。

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郭教授,居然在岗位上混得风生水起,还带了博士生。

请问,那些被他指导的博士生们,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里,难道就没有发现导师是个草包?还是说,这位高中生的"科研能力"其实和现在的某些博导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他比某些只会把经费变成发票的博导还要"优秀"一些,毕竟他还要费尽心机去演戏,而有些人连演都懒得演。

在我们某些科研领域,所谓的"高深理论",所谓的"纳米材料研究",只要会填表,会吹牛,会搞关系,会把PPT做得花里胡哨,就能当权威专家?相信这种害群之马只是极个别现象,学术圈整体上还是风清气正的吧。

郭某用他的亲身经历,完成了一次极具黑色幽默的"社会学实验":在一个充满了形式主义和注水论文的池子里,一条塑料做的假鱼,也能游得比真鱼还欢快。

最后,这记耳光,应该抽醒那些装睡的人。

事情败露了,是因为他要评院士。如果他懂得"适可而止",是不是就能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拿着国家的千万经费,享受着众人的膜拜,最后光荣离场?

细思极恐。

四、纳米级的"隐身术"

学校现在报警了,解聘了,痛心疾首了,发誓要"举一反三"了。这套流程我们太熟悉了,就像犯了错的孩子背诵检讨书一样流利。但这不仅仅是郭某一个人的罪过,这是整个审核机制的失灵,是学术权力的傲慢,是监管体系的溃烂。

如果不去追究是谁签的字,是谁做的背调,是谁在平时考核中给他打了"优",仅仅抓一个骗子,那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只要土壤还在,只要那股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风气还在,杀了郭伟,还有李伟、张伟、王伟在排队等着。

郭某是个骗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也是一面照妖镜。他用高中生的智商,羞辱了整个精英阶层的智商;他用一个假身份,戳穿了整个学术圈真名利的假面具。

这哪里是什么"纳米技术",这分明是最高级的"隐身术"--让常识隐身,让底线隐身,让羞耻心隐身。

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在努力装作科学家,而一群真正的科学家,却在装聋作哑地配合他演戏。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好一出大戏,好一个笑话。只是笑着笑着,我就想哭,为那些被浪费的学术经费哭,为那些被误人子弟的学生哭,为那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