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西太平洋,中美海军力量的角力悄然升温。一边是中国福建号航母高调展示电磁弹射舰载机的画面,成熟可靠的技术实力,让服役8年仍未配齐F-35C的美国福特号航母相形见绌;

另一边,美国海军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俄亥俄"号悄然驶入菲律宾苏比克湾,试图以1.8万吨的庞大体量、154枚"战斧"导弹的恐怖火力,维系其水下威慑地位。这场水面与水下的隔空较量,不仅是装备性能的比拼,更折射出中美海军攻防体系的实力变迁。

"俄亥俄"号的到来,被菲律宾媒体夸张地吹捧为"威胁超双航母战斗群",其底气源于该艇的硬核指标。作为美国将早期战略核潜艇改装而成的"水下武库艇",它拆除了"三叉戟"洲际导弹发射筒,换装22具"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系统--单艇最多可携带154枚导弹,这个数量接近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斧导弹发射总量的一半。

再加上400米的最大下潜深度、100分贝左右的静音水平,使其兼具隐蔽部署能力与密集打击威力,理论上可对中等国家的机场、港口、电力枢纽等关键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但在解放军构建的现代化防御体系面前,"俄亥俄"号的威慑力要打个大大的折扣。首当其冲的是"战斧"导弹的性能短板。这款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亚音速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仅0.8马赫,且不具备隐身能力,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如同"慢速移动的靶机"。

2017年美军对叙利亚发射的59枚战斧导弹,就被老旧的萨姆防空系统拦截了十几枚;而解放军由红旗-9B、红旗-16、红旗-17A组成的多层防空网,再配合歼-16D电子战机的电磁压制,足以让"战斧"导弹失去准头、难越雷池半步。

更关键的是,"俄亥俄"号难以突破解放军的反潜防线。"战斧"导弹1500公里的射程,决定了它若想打击中国纵深目标,必须闯入第一岛链附近海域。

但如今的中国海军,已构建起"水面舰艇+反潜机+水下力量"的立体反潜网络:百余艘新型驱护舰普遍配备先进声呐系统,数十架运-8Q反潜巡逻机携带长航程异磁探测仪,可精准捕捉水下目标踪迹。

即便"俄亥俄"号静音性能再出色,一旦闯入第一岛链,也难逃被锁定追踪的命运;若躲在第二岛链外,其导弹又无法触及中国本土,只能沦为"远观而不可用的威慑"。

相较于"俄亥俄"号的"老态尽显",中国海军的水下反击力量正展现出代际优势。今年九三阅兵公开亮相的鹰击-19潜射高超音速导弹,堪称水下作战的"颠覆性武器"。

作为全球首款列装的潜射高超音速导弹,它不仅射程不逊于"战斧",更具备数倍音速的突防能力--这种速度优势,让美军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彻底改写了潜射巡航导弹的作战逻辑。

目前,鹰击-19已可装备于039C常规潜艇、093B核潜艇等主力平台,让中国海军在水下攻防博弈中稳稳掌握了主动权。

从福建号的电磁弹射技术突破,到鹰击-19的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再到立体反潜网络的全面成型,中国海军已完成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构建起攻防兼备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俄亥俄"号的抵菲,或许是美国海军试图维持区域威慑的信号,但在实力说话的海洋博弈中,中国海军用自主研发的装备与体系化的作战能力,证明了"御敌于千里之外"的底气。未来,随着更多先进装备的列装,中国海军将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