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改选谁能胜出?洪秀柱已站队,不想郑丽文重蹈覆辙

国民党主席改选进入白热化阶段,六位参选人的政治角力折射出蓝营内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场选举不仅是个人政治前途的角逐,更是国民党路线之争的集中体现,其结果将直接影响2026年"九合一"选举乃至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战略布局。

9月27日下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参选人进行第二轮辩论,受邀参加的有国民党籍民代罗志强,前民代郑丽文,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忠。此外,缺席第一轮辩论的前台北始终郝龙斌,台"海基会"前顾问蔡志弘也一同加入战局,共5人同台辩论。同为参选人的卓伯源依旧未能获邀参与辩论。

从当前政治生态看,参选人呈现明显的理念光谱分化。郝龙斌以"和中不舔共"的中间路线试图平衡各方诉求,其获得洪秀柱支持的关键在于派系资源的可预期性。作为政治世家代表,郝龙斌父亲郝柏村在军系的影响力仍存,加上台北市执政经验的加持,使其成为传统派系眼中"安全牌"。但民调持续低迷暴露出其路线模糊的致命伤--既无法激发深蓝热情,又难以吸引中间选民。

郑丽文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格,其主张"恢复两岸对话"的明确表态与66%的网络支持率形成呼应,反映出民众对国民党重塑两岸话语权的期待。但"绿转蓝"的政治履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讲究"血统纯正"的国民党选举文化中构成隐性障碍。

作为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提出"党员公投决定重大议题"的制度设计,实质是试图用直接民主打破派系垄断。这种激进的改革主张虽在青年党员中引起共鸣,但电话民调15%的支持率揭示其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罗志强25%的电话民调支持率与网络声量存在明显落差,这种"沉默多数"现象折射出国民党传统支持者的保守特质--更信赖体制内培养的"正蓝军"。

早前,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已开始站队,支持郝龙斌。洪秀柱选择支持郝龙斌而非与她理念相近的郑丽文,跟它四年前不支持张亚中而支持朱立伦的逻辑如出一辙,不想郑丽文重蹈覆辙。这位曾因坚持"一中同表"遭"换柱"的前主席,此次放弃支持理念相近的郑丽文,本质上是对国民党党权力规则的妥协。这种选择暴露出蓝营的残酷生存法则:缺乏派系支撑的理念和主张在国民党内部根本就走不通。

深层分析国民党主席改选态势,可见三重结构性矛盾:其一,理念先进性与选举可行性的悖论。郑丽文的两岸论述虽符合历史大势,但国民党内部保守势力使其改革主张面临"曲高和寡"。其二,民意支持与党内实力的错位。网络民调与党内民调的巨大差距(郑丽文网络支持率66%,党内支持率却低于郝龙斌),说明民意影响不了党内派系的选择。其三,短期选举考量与长期路线定位的冲突。各派系在"九二共识"表述上的微妙差异,反映的是对2024年后两岸关系走向的战略犹豫。

实际上,在国民党的选举文化中,一直都是论资排辈,派系"干政",而"官宦子弟"更容易获得支持。换言之,国民党党主席改选就是"拼爹"、拼"政治资源",其本质是派系之间的较量,候选人的能力,理念,甚至包括民意都不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一位是参选人属于哪一派,能够代表谁的利益。

目前来看,郝龙斌胜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意味着国民党更倾向于选择"维稳优先"路线,两岸政策可能延续"经热政冷"模式。即便郑丽文意外当选,推动党内世代交替,但其改革议程也可能遭遇既得利益集团阻击。蓝营内部更深层矛盾在于,各派既需要借助党主席平台实现政治抱负,又恐惧改革会导致利益受损。这种"既想改革又怕触动利益"的矛盾心态,使蓝营始终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0年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连战推动的改造方案因触及派系利益无疾而终;2016年洪秀柱的"和平政纲"又遭既得利益集团反扑。此次选举本质上是国民党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若不能打破"派系绑架政党"的恶性循环,在2026年和2028年的选举中重蹈之前的覆辙。

当大陆持续推进融合发展,民进党操作"抗中保台"收割选举利益时,国民党的路线彷徨正在消耗最后的历史机遇。选举胜负固然重要,但比输赢更关键的是:这个百年政党是否还有勇气进行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