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一位14岁女孩在玩父亲手机时,无意间听到一段录音。录音里父亲正和一位陌生女子聊天,提到"我花二十万养你这么久"。女孩把录音保存下来告诉了妈妈。母亲李女士检查丈夫唐先生的微信转账记录,发现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11月,唐先生给一位叫王某的女子转了25万多元。

李女士质问丈夫,唐先生不但没认错反而离家出走。李女士将两人告上法庭,要求归还25万元。庭审时唐先生和王某辩称两人要离婚,这笔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只愿退还一半。法院审理认为唐先生在婚姻存续期间与王某保持不正当关系,擅自转款行为违法。

李女士一家原本过着平静生活。唐先生近两年频繁不回家,夫妻几乎形同陌路。女儿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常独自一人。案发当天正是女儿放假在家,父亲手机没密码,随手点开就发现异常。

录音中王某自称"懂事的小三",两人对话内容直白露骨。李女士拿到证据时差点晕倒,丈夫月收入不过万元,三年供房压力大,这笔钱足够支付全家半年生活费。唐先生转款用途包括美容卡、奢侈品,最小单笔金额500元,最大一笔达3万元。

法庭出示的转账记录显示,唐先生曾连续三个月每月转5000元,节日期间加码至1万元。王某收到钱后在朋友圈炫耀名包,评论区还有唐先生点赞。李女士申请调取王某消费记录时发现,她名下已有一套房,登记在亲属名下。

案件引发当地社区热议。不少邻居表示早知唐先生婚内异常,常看到他接一名穿红色外套女子出入小区。物业监控显示,两人曾在凌晨时段一起出现在电梯间。但当时没人想到涉及这么大金额。

法院援引《民法典》指出,夫妻共同财产处置需双方同意。唐先生擅自赠与第三者的行为,侵犯妻子财产权且违背公序良俗。王某明知对方有配偶仍接受赠与,赠与合同自始无效。

判决生效后王某提出执行异议,声称已将钱用于整容和投资理财无法返还。执行法官调取银行流水发现,王某账户在收到转账当月均有对应金额取出。法院依法冻结其多个账户,强制扣划25.3万元。

李女士收到执行款后没再追究离婚事宜。她说女儿现在上课总走神,心理咨询师建议全家做创伤修复。唐先生至今未出面道歉,最新动态是朋友圈转发离婚冷静期政策解读。

该案入选2023年度四川省家事审判典型案例。承办法官提醒,发现类似情况应第一时间收集视听、转账等证据,必要时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民政部门近期数据显示,涉及出轨方擅自处分财产的离婚诉讼比例同比上升17%。

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频发。浙江某市曾有丈夫三年给情人买房,妻子发现后起诉获全额追回;深圳一案例中妻子反向赠与婚外情对象,最终被法院判定赠与无效。律师建议夫妻可通过书面协议约定大额支出需共同签字。

社交媒体话题养小三转账被追回阅读量破亿。网友翻出王某社交账号,发现她曾发布疑似旅游照配文"感谢某人带我环球旅游"。目前该账号已设置隐私保护,评论区仍可见"自作自受""法律公正"等留言。

李女士最近换了工作,把女儿转学到县重点中学。她不再查看丈夫社交动态,但手机里存着法院判决书照片。她说这是给所有家庭敲响的警钟,钱财事小,伤害亲人的心永远无法挽回。

女儿小唐在作文里写下:"本该是爸爸最爱我的年纪,我却成了拆穿秘密的孩子。有时候路过精品店,会想起那些钱本可以给我报绘画班。"这篇作文被班主任作为反面教材,在家长会上引发激烈讨论。

社区妇女主任组织了三期"家庭信任重建"讲座。主讲律师用本案做案例时强调,现代婚姻需要定期财产审计,重要账户要设置共同管理权限。有听众当场咨询如何申请财产保全措施。

执行法官表示,将继续关注该案后续。如果发现王某转移财产,可依法采取列入失信名单、司法拘留等强制手段。王某名下车辆已由法院查封,钥匙存放在公证处等待拍卖。

这场纠纷最终在2024年春节前全部履行完毕。李女士收到转账通知时正在超市采购年货,她给女儿买了向往已久的平板电脑。结案报告上写着"执行完毕"四个字,但三个家庭的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