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来自深圳一线外卖骑手的十月份收入记录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份记录非常详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数字和真实的感受。

很多人看到"月入过万"这个标签,第一反应可能是羡慕,觉得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回报相当可观。

然而,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剖析这份账单的每一个细节,就会发现,那看似亮眼的万元收入背后,隐藏着的是平台规则的变动、市场环境的压力,以及一个普通劳动者在高压工作下对未来的深深迷茫。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账本,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下外卖骑手这个庞大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个行业里的普遍共识,那就是每年的九月和十月,对于外卖行业来说,堪称是"淡季中的淡季"。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不愿意顶着大太阳出门吃饭;冬天寒风凛冽,大家也更倾向于待在温暖的室内。

这两种天气,都极大地刺激了外卖订单的增长。

而九、十月份,秋高气爽,温度适宜,很多人会选择外出就餐、逛街,线下餐饮消费复苏,线上的外卖订单量自然就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这位骑手在记录中提到"单量肉眼可见的少了",这并非他个人的错觉,而是整个行业在这个特定时期所面临的普遍现象。

订单量减少,只是挑战的开始。

更让骑手们感到压力的是,订单的单价也在持续走低。

这背后是平台的算法和市场竞争逻辑在起作用。

当一个区域内的订单总量下降,但骑手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减少时,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为了激励骑手保持活跃度,也为了在骑手之间形成竞争,平台会推出各种各样的奖励模式,比如文中提到的"畅跑"、"蜂跑"。

这些模式听起来似乎是给骑手的福利,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内卷"的催化剂。

它要求骑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单量,才能拿到额外的奖励。

这使得骑手们不得不去抢那些本来单价就不高的订单,以求"薄利多销",凑够单量。

当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平台就有底气进一步压低基础单价,因为总有人为了完成任务而接单。

最终的结果就是,骑手们跑得比以前更累,接了更多的单子,但总收入却可能不升反降。

这种身处底层、议价能力弱的无力感,是许多众包骑手心中共同的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位骑手十月份的具体工作和收入情况。

他的记录非常坦诚,他并没有像机器一样全年无休地工作。

十月份因为有国庆长假,他休息了五天。

在工作日里,又因为要观看英雄联盟的全球总决赛,有好几天只工作了半天。

他自己也说,送外卖之后,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比赛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之一。

这一点,恰恰反映了这份工作对个人生活空间的巨大挤压。

对于一个每天都在路上奔波、精神高度紧张的劳动者来说,能够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看看喜欢的比赛,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调剂。

所以,整个十月份,他满打满算的工作日也就在二十二天左右。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细账。

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平台。

在美团,他跑了716单,账户显示收入5488元。

但其中有451元是之前月份的社保补贴,所以纯粹靠跑单挣来的钱是5037元。

平均下来,每单的收入大约是7块钱。

这个数字在一线城市深圳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每送一单,无论是去几十层高的写字楼,还是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无论是等餐的焦虑,还是路上交通的风险,所有的辛苦折算下来,就是7元钱。

最让他感到沮丧的是,十月份的跑单量明明比九月份还多,收入却变少了,这再次印证了单价下降带来的直接冲击。

再看京东平台。

情况甚至更不乐观。

他跑了778单,收入5300元,平均每单价格约为6块8毛,比美团还要低。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印象。

过去,京东到家(达达)因为主营商超订单,客单价高,配送要求也相对宽松,曾是不少骑手的优选。

但根据这位骑手的亲身感受,京东的优势正在消失。

他指出了几个核心问题:单价不再有竞争力,给的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系统自带的导航经常不准,而且平台的奖励活动也越来越少。

最让他感到担忧的是一个细节:在深圳这样的顶级城市,晚上七八点本该是外卖高峰期,他却发现京东的接单大厅里几乎没什么订单,只有零星几个超市单。

这可能预示着,在即时配送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上,京东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最后是饿了么,他只跑了49单,收入670元。

平均每单超过13元,看起来非常高。

但他自己也说明了,这纯粹是为了完成平台给的活动任务,拿一笔奖励而已。

这种高价单是偶然的、不可持续的,并不能代表平台的常态。

把三者相加,这位骑手在十月份总共跑了1543个订单,毛收入达到了11007元。

这个数字,如果单看表面,确实是"月入过万"了。

但外卖骑手的工作,远不是只有收入,没有支出。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笔钱里,一项一项地减去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首先,是每天租用电瓶车和更换电池的费用,在深圳,这笔开销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要三四百元。

然后是各种可能的罚款,比如超时、顾客投诉、提前点击送达等等,一次失误可能就意味着几十甚至上百块钱打了水漂。

更重要的开销,是生活成本。

作为一个灵活就业人员,他的社保需要自己承担相当大的一部分,这又是一笔上千元的固定支出。

在深圳,即便住在最普通的城中村,一个单间的房租加上水电费,一个月没有两千块钱是下不来的。

再加上每天的伙食费,一个月的生活硬性开销,轻轻松松就要花掉三四千元。

所以,我们用11007元的毛收入,减去车辆费用、潜在罚款、社保、房租、水电和伙食费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净收入不到8000"。

这个数字,恐怕才是他这个月真正能存下来或者自由支配的钱。

用这不到八千元的净收入,除以他辛辛苦苦工作的22天,每天的纯利润大约是三百六十多元。

考虑到他每天至少十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这个收入水平,在深圳这座高消费的城市里,是否还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份记录的结尾,是一个沉重的问号:"还能坚持下去吗?"这句问话里,包含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最深的疲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当付出的汗水越来越多,得到的报酬却在减少;当个人生活被压缩到只剩下看一场比赛的乐趣;当平台的规则总是在变化,而自己只能被动接受时,这种坚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困惑,也是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骑手们正在面临的现实。

他们的奔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支撑起了城市的即时物流网络,但他们自身的保障和未来的发展,同样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关注和思考。

这份朴实的收入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背后的艰辛,也让我们对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多了一份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