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正式发文通知,一分不差地按时履行承诺,狠狠打了美国的脸,美财长叫嚣,美对华妥协另有算计?
据环球网报道,2025年11月,全球目光聚焦中美经贸互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后的一系列动作打破了持续半年多的关税博弈僵局。当地时间11月4日,特朗普政府连续签署两项行政令,宣布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10%"芬太尼关税",同时延长24%对华"对等关税"的暂缓期一年。紧随其后,中国财政部于11月5日正式发文,明确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保留10%关税,暂停期限同样为一年,同步取消对美国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加征的15%或10%关税,商务部也调整了对美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实体清单措施。
这组看似同步的举措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细节。中方特意将实施时间精确到"13时01分",恰好与美方承诺生效时间完全对齐,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言出必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选择在美方先宣布政策后再跟进发文,这种看似"滞后"的安排绝非被动,而是基于历史教训的理性防范--毕竟美方过往多次上演"翻脸比翻书快"的戏码,2018年加征5000亿关税、2025年5月刚取消91%关税就将5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样的反复无常让中方不得不留一手,用时间差检验美方的诚意。

就在中美经贸关系刚出现缓和迹象时,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跳出来"拆台"。他在接受采访时公然污蔑中国是"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还威胁若中国继续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美方将重新对华加征关税,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美及其盟友能在1-2年内建立替代稀土供应链。这番表态不仅与特朗普此前"中美关系很好、合作比对抗好"的说法自相矛盾,更暴露了美方对全球产业链格局的严重认知错位。
稍微懂点工业常识的人都清楚,贝森特的叫嚣纯属纸上谈兵。全球稀土冶炼提纯环节,中国产量占比超过80%,掌握着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而美国本土连一条成熟的稀土加工生产线都没有。稀土开采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提炼技术和产业集群,美日澳即便现在仓促签约合作,从矿山勘探、工厂建设到产能落地,至少需要5年时间,1-2年内建成替代供应链无异于天方夜谭。美方真正忌惮的,正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这种优势不是短期能复制的,而是数十年产业积累的结果,也是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合法筹码。

美方此次的"妥协"更像是权宜之计,而非真心想改善中美经贸关系。要知道,是美方率先将中美关系推向紧张,也是美方在经贸摩擦中尝到了苦果:中国减少大豆进口就让美国农场主损失惨重,稀土管制刚落地美企就忙着求豁免,这些现实让美方不得不暂时收敛对抗姿态。但从贝森特的表态能看出,美方内部仍抱着"威胁施压"的旧思维,试图用抹黑和恐吓逼中方让步,却忘了中方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中方始终坚持"谈,大门打开;打,奉陪到底",这次按时履约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绝不意味着中方会放弃原则。保留10%关税、将暂停期限设定为一年,这些安排都预留了应对空间,也传递出明确信号:中方的善意是双向的,若美方再次反悔撕毁协议,中方必将果断反制。经贸从来都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互利共赢才是正道,但这需要双方都拿出契约精神,而不是像美方这样一边求合作一边搞抹黑。

外媒纷纷将此次关税调整视为"好迹象",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也指出,这是落实中美元首会晤共识的具体体现,未来双方还将围绕"50%穿透性规则"、相关贸易限制措施及芬太尼禁毒合作等展开磋商。但理性来看,中美关系的"暂停键"能否持续按下,关键还在美方。特朗普政府的秉性世人皆知,谁也无法保证未来一年不会再找借口破坏合作。
中方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现在该轮到美方反思:反复无常的操作只会透支自身信誉,若真把中方的克制当软弱,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贝森特之流与其忙着叫嚣威胁,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让美方守住承诺,毕竟再一次反悔后,美方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将中方拉回谈判桌。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今天,合作才是唯一正确选择,这个简单的道理,美方政客真该刻进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