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发出警告后,李成钢接到韩国要求解除制裁的电话

美国对华发出警告后,李成钢接到了来自韩国的电话。韩国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美韩之间又进行了一场怎样的配合?

近段时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系列"激烈表态",反而让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成为了舆论焦点。

不过,根据多家媒体分析,贝森特所谓的"指控",很可能是因为翻译不准确所引发的误会。

此前,贝森特突然指责李成钢在8月份访问美国期间"态度失控""言辞无礼",并声称李成钢曾向美方发出"地狱之火"的威胁。并认为李成钢的言论搅乱了中美的经贸磋商。

然而按照中方一贯的表达方式,更有可能是"玩火自焚"这类成语在翻译过程中被误解,才让这场会谈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读。

事实上,贝森特的情绪化反应,也体现了中美经贸博弈过程中的焦灼心态

而就在10月2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人事调整公告,免去李成钢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等职务,让他专注于商务部副部长和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的工作。

这也意味着,中方并没有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而是希望他继续主导关键的经贸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项人事调整公布后不久,韩国方面迅速行动了。

10月22日当天,由韩国贸易代表、产业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给李成钢打来了视频电话。

在本次视频会议中,韩方提出了两个请求。

第一是希望中方尽早解除对韩国船企巨头韩华子公司的制裁。

第二是就最新的稀土管制措施进行沟通,希望中方能够稳定对韩稀土出口。

从时间上看,韩国的反应并不算快。中国是在10月9日推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并在10月14日宣布制裁韩华子公司,而韩国直到22日才提出交涉,显然经过了内部讨论与权衡。

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刚刚发表声明,指责中国的制裁措施是所谓"经济胁迫"的一部分,声称中方此举意在削弱美国造船业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阻止"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并控制全球供应链。

韩方此举或多或少带有与美国配合的意味,但在态度上明显更为谨慎。

当着李成钢的面,韩国贸易代表的话说得还算客气。在制裁韩华的问题上,吕翰九表示愿意同中方保持沟通,积极协商,争取早点解决问题。

在中国稀土管制的问题上,吕翰九则主动提出建议,希望通过现有沟通渠道,就稳定供应链方案进行紧密协商。

而韩国之所以姿态如此"柔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韩华的问题上,其5家在美子公司配合美国的301调查、损害中方利益,事实确凿,中方发起制裁并没有直接波及韩华母公司,可以说已经非常克制,韩国也没有必要继续激怒中国。

在稀土出口的问题上,经过韩国产业部开会研判,迄今为止,中方实际上并没有在稀土出口的问题上对韩国"卡脖子",相关出口都是正常审批,并没有影响到韩国汽车等产业的生产,因此韩国更希望防止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立即要求改变政策。

总体来看,韩国此举既是向中方释放善意,也是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面对复杂的地区形势和经贸环境,韩国如何拿捏分寸,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