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秋天,玉米地热闹起来,谁家先收,谁家后收,就像比赛。知道要赶紧,慢了就不行。玉米杆如果还挂着玉米棒子,那么有天就会少了几个玉米棒。
有一年我在村头看到收割机刚刚开进地里,后面跟着几个老人,手里拿着袋子,眼睛看着地面,边走边捡。那个动作比年轻人都利索,大家都知道,机器再先进也不能颗粒无收。老人们心疼粮食,捡漏的劲头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玉米收割机轰隆隆地过去之后,总会落下一些漏网之鱼。老人们拾到的是漏下的玉米,但也有一些不太地道的人趁人不注意直接把没有被收走的玉米棒子掰下来了。这就逼着人们要赶紧收。若是收得慢了,田里的玉米就不会全部归你了。
靠近村边的地要尽早抢收,否则会被人先割走。来往的行人很多,大家都在盯着田头的地。如果你收晚了地里少收的就是一二把麦子。村里人都说,谁家干得慢就吃苦头。所以玉米一熟,人们就好像接到了命令一样下地干活了。
有时候你去村子里看那大户人家,一大家子人轮流上阵,收割机连轴转,晚上还得有人守着地头,有人说是因为怕丢,其实是更怕被人顺走。那种紧张的心情就像考试一样。收玉米就是抢时间、抢粮食,没有人敢放松警惕。
但是小麦播种就不一样了,玉米收完了,地里空着,大家都不着急播种,你问为啥不着急?老人会说:"小麦不能早种,早种长得高,冬天容易冻死。"小麦要天时地利,早了晚了都不行。种小麦就是看经验、靠节气,不能抢。
其实这里就是个简单的逻辑,玉米收的时候怕丢、怕漏、怕顺手掰走;小麦种的时候怕早、怕高、怕冻。一个是"快",一个是"稳",一个是"抢",一个是"等",河北农村一年到头,就是这两种庄稼牵扯着走。
我家当年收玉米比往年晚了两天,结果地头少了一截。邻居家也拿这个开玩笑说:"这是给你们村里的老人留下一点福利。"。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谁都想让自家地里的玉米有人来捡。收玉米的时候,现场氛围紧张得要命。
但到了小麦播种的时候,村里又安静下来,有人在地里晒太阳等着节气到,慢慢开始准备播种。你要是问大家: "不急吗?"他们说:"小麦早播也没用,得等等。"这态度跟收玉米时可不一样。
我觉得这都是河北农村的庄稼哲学,收玉米是打仗,播小麦是喝茶,秋天地里是玉米,冬天地里是人。紧张与松弛,在这两种作物之间交替出现。
有人说未来的收割机更先进了,漏下去的玉米越来越少,捡玉米的老人也少了。但是粮食的心思,还是不愿意放弃那份节约粮食的念头。就是再有一大天机械能拾一粒不漏,地头上还有人盯着呢。
收玉米和种小麦不一样,这背后是农村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玉米是收获,结算,抢时间;小麦是等待,希望,算天时。两种庄稼,两种节奏,两种生活。
我就想啊,收玉米急急忙忙的,是不是也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份收获呢?小麦慢悠悠的,是不是也教会了我们等待呢?河北农村的秋天,忙与静交织在一起。
其实,农人的心思很实在。玉米收割的时候,人们恨不得一天干完,谁都不敢怠慢;小麦播种的时候,大家就慢下来了,聊聊天,晒晒太阳,等待那一天的到来。生活就是这样,急与缓,紧与松,来来回回。
有时候我会看到农民伯伯在地里捡玉米,心里也会有些感慨。机器再先进,农民对粮食的爱惜和保护不会变。也许这就是河北农村真实的风景了。
明年还会继续这样下去吗?没人知晓。或许收玉米的习惯会慢慢消失,或者拾荒的老人也会愈来愈少。只要有庄稼,河北农村的秋天就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