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在中国6天,中方领导人当面道贺,阿尔巴尼斯得到中国肯定。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为期6天的访华行程仍在持续,他已经抵达北京,与中方领导人会见。

我们先当面祝贺他连任,并回顾了中澳关系过去几年的进展,也是对阿尔巴尼斯务实政策的变相肯定。

【中方领导人与阿尔巴尼斯会见】

毕竟中澳互动改善,确实是从阿尔巴尼斯上台后开始的。他在上个任期,对前任莫里森引以为戒,持续通过外交渠道对中国释放积极信号,推动高层交往。

效果很明显:在中澳关系回暖后,澳大利亚的出口经济有了明显起色,而这一重大政绩,也为阿尔巴尼斯连任奠定基础。

作为对比,澳大利亚大选期间,反对派持续抛出对华鹰派言论,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结果应者寥寥,在选举中更是一败涂地。

这再次证明,在当前的澳大利亚,没人希望中澳关系再经历当初的波折。也正是因为如此,阿尔巴尼斯在连任两个月后,就开启了对中国的访问行程,就是要维持这种积极势头。

顺带一提,在他访问期间,有外媒爆料说,美国五角大楼正在向澳大利亚和日本施压,要求这两个国家明确说明,一旦中美在台海交锋,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

【阿尔巴尼斯连任两个月后,随即访华】

而澳大利亚与日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都拒绝回答这个假设性的问题。

与中方会晤期间,阿尔巴尼斯就说,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会继续以国家利益为指导,保持各层级交往对话,处理好双边互动。

随后他表示,支持中国明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不排除明年我们主持峰会,阿尔巴尼斯还要来中国一趟,那么接下来这段时间,中澳可能会在高层交往领域有一番大动作。

综合看下来,其实阿尔巴尼斯的语气还是有所保留,澳媒那边的口径是,他主张中澳要进行直接、坦诚的讨论,让"对话"成为双边互动的核心。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为了对话而对话",经贸固然是中澳关系的基本盘,可时至今日,要作为压舱石,分量确实有些不够看,很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

【莫里森当初的鹰派政策,已经是"反面教材"】

再怎么说,澳大利亚仍然是美国的地区安全盟友,总要顾忌美国那边的脸色。之前澳大利亚炒作"收回达尔文港",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在幕后推波助澜,一点一点地施加压力,是不折不扣的"服从性测试"。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施压澳大利亚提前摊牌,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次澳大利亚能顶住压力,守住底线,那么下一次呢?

美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安全盟友,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当中美关系氛围微妙,澳大利亚也在心惊胆战地走钢丝。

所以我们对中澳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主要方向,两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要持续增进双边互信。

也只有这样,澳大利亚才能在各种杂音中保持正确的对华认知,不会动辄在安全议题上炒作,过分地附和美国,更不能每次中国军舰在国际水域训练的时候,澳大利亚就要大惊小怪、装模作样地渲染一番。

【澳大利亚需要学会对中国保持平常心】

如何对中国保持"平常心",是澳大利亚接下来要上好的必修课。

也只有互信基础牢靠,后续才能开展稳定的互利合作。经历过之前的低谷期,澳大利亚应该明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有多么重要,这里面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阿尔巴尼斯在出发前,就专门表示,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合作态势,是澳大利亚的发展机会。他还援引数据表示,澳大利亚对华出口,超过他们对美日韩印四国出口的总和。

可以说,新任期的一开始,阿尔巴尼斯就打算立足于经贸这个基本盘,巩固中澳合作,确保在自己新的三年任期内不出乱子,但也仅限于此了。

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否要往其他领域辐射,把双边互信往更高层级推动,澳大利亚还处于一个犹豫不决的状态,毕竟它还是西方阵营的一员,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没那么容易摆脱的,如果不是有莫里森的前车之鉴,工党政府恐怕没这么容易下定决心。

【要不要进一步深化中澳合作,阿尔巴尼斯仍然有所保留】

实际上,这个决心直到现在,仍然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中。

别看中澳经济互动整体尚可,台面下依然有一些敏感议题亟待处理,哪怕是现在,澳大利亚那边的对华风向,仍然有不少的杂音。

还有些人态度别扭,寄希望看到阿尔巴尼斯访华,为中澳关系释放积极信号,又想看到他对中国"示强"。

这一点并不让人意外,中澳之间讨论合作,也不回避分歧,该怎么处理,我们也说得很明确,不外乎"求同存异"四个字,最终还是要回到深化互信这点上。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经历过莫里森时期的澳大利亚,对此应该有很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