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则尘封三年的旧闻引发热议:2022年5月,我辽宁舰航母编队远航途中,遭遇外军双航母编队抵近,其舰载机频频进行挑衅性接触。报道虽未点明对手,但结合当时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指向性已十分明确--非美国莫属。
据央视披露的画面信息,面对外军战机的步步紧逼,我方歼15战机果断挂弹升空,迅速占据有利位置,与对方展开了一场从8000米高空直至2000米低空的激烈缠斗,垂直距离差高达6000米。最终,对方战机在持续对抗下选择撤离。这场空中交锋,无疑是对双方战机的性能与飞行员技艺的一次直接检验。
深入分析这场空中较量,美国海军航母的舰载机编队中,F/A-18E/F"超级大黄蜂"是执行此类任务的常客。这款战机被誉为四代半水平的佼佼者,在雷达、航电、武器挂载及超音速巡航能力上,整体配置优于歼15的基本型,后者定位更接近第四代战机中后期水平。
然而,纸面上的数据对比,往往难以完全映射瞬息万变的实战场景。报道中提到,面对歼15的拦截,F/A-18E/F并未急于脱离,而是选择了近距离缠斗。这或许意在试探歼15的机动反应和飞行员素养。众所周知,F/A-18E/F在垂直机动和大迎角飞行方面颇具优势,曾屡次在模拟对抗中让对手(如F-16)吃尽苦头。
央视的报道显示,这场持续6000米垂直距离的缠斗,双方战机必然上演了龙争虎斗,各种机动动作层出不穷。最终,歼15成功达成驱离目标。这表明,在近距离格斗这个维度上,歼15基本型并未在F/A-18E/F面前处于下风,中国飞行员的精湛技艺和战机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展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歼15在所有方面都占优。特别是在超视距空战领域,依赖雷达和导弹进行攻击时,歼15基本型相对F/A-18E/F可能存在短板。这也是为何近年来,我海军航母加速换装歼15T和歼15D等改进型号的原因。歼15T提升了航电、雷达和机动性能,达到四代半水准;歼15D则是专司电子对抗,极大增强了编队综合作战效能。
展望未来,随着歼35隐身舰载机逐步入役,未来我航母舰载机编队将形成"10+10+4"的优化组合(歼35、歼15T、歼15D),这将使我们在面对美航母的F-35C、F/A-18E/F、EA-18G等机型时,拥有更强的体系对抗能力。届时,歼35与F-35C同框竞技的画面,或许将成为常态。
这场发生在三年前的缠斗,不仅是一次成功的驱离行动,更是中国海军舰载机力量成长与进步的一个缩影。它预示着,在未来的西太平洋上,中国海军将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