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上环"成为很多女性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那时的选择,并不是出于健康考虑,也没有太多权衡余地。很多女性甚至不知道节育环是什么,只知道自己从此告别了自由生育的权利。
她们是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她们的身体还好吗?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这群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出现了共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而是"节育环"遗留的长期隐患。
第一种结局:子宫内膜病变
节育环的本质,是一个异物。
它长期存在于子宫内,每一次子宫收缩、每一次月经来潮,都会对子宫内膜造成刺激。
在临床上,很多上环超过20年的女性,会出现子宫内膜增生、息肉以及不规则出血的情况。
更严重的是,慢性刺激下,部分人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根据《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一项数据,上环女性中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是未上环人群的1.8倍。
医生建议,上环超过10年的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B超和妇科检查,尤其在绝经前后出现异常出血时,更要高度警惕。
第二种结局:环嵌顿或移位
节育环不是一放了之,它需要定期监测。但很多人,上环后几十年都没有复查过一次。
结果就是,节育环在体内"走丢了"。
医生经常在手术中发现,节育环嵌顿在子宫肌层,甚至穿透子宫壁,刺入膀胱或腹腔。
这种情况不仅会带来慢性疼痛、感染、排尿异常,还会导致手术风险显著升高。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使用的金属环、弹簧环,材质老化、形变严重,极易发生移位。
医生提醒,上环后每年应做一次B超,一旦发现环位异常,应及时处理,切忌拖延。
第三种结局:继发性不孕
节育环虽然是可逆避孕工具,但长期留置后,对生育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少女性在取环后尝试备孕,却迟迟没有结果。
部分原因是节育环引起的宫腔粘连、输卵管堵塞或者慢性盆腔炎。
特别是当年上环时使用的是非无菌操作,加上环材质粗糙,极易造成感染。
即便没有明显症状,慢性炎症也可能悄悄损伤输卵管纤毛,降低受孕几率。
研究显示,上环超过15年的女性,取环后自然受孕率下降近40%。
这对那些后来想要"二胎"的女性来说,是极大的遗憾。
第四种结局:更年期提前
子宫是激素调节的重要器官,节育环对其长期刺激,可能扰乱局部激素水平。
不少女性在40岁出头就出现潮热、失眠、月经紊乱,比正常女性早了5~8年进入更年期。
而更年期不仅仅是月经停止,它还意味着骨质流失加快、心血管风险升高、情绪波动明显。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这类提前进入更年期的女性,还更容易出现尿失禁、阴道干涩、性生活障碍等问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这些问题,很多人并不意识是和节育环有关,只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背后有更深的医学原因。
第五种结局:取环困难,甚至取不出来
"医生,我上环快40年了,这个环还能取吗?"
这类求诊者越来越多。
越是时间久远,节育环越可能钙化、变形、与子宫组织粘连,甚至在B超下都难以辨识。
取环变成一场硬仗,必须全麻下进行宫腔镜手术。对于高龄女性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风险。
有些人因为基础疾病,不敢手术,只能"带环终老"。
但这并不安全,取不出的节育环可能继续引发感染、出血、甚至恶变。
所以医生建议,绝经后1~2年内就应取环,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补救。
40年过去了,她们走到了今天
那一代女性,为国家政策牺牲了太多。
她们不敢说、不懂问,只能默默忍受身体的变化。
如今她们老了,身体的信号开始爆发。
但只要及时干预,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恶化。
医生在这里提醒--
已绝经且带环者,应尽快评估是否需要取环;
带环超过10年者,应每年做B超和妇科体检;
出现异常出血、腹痛、白带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就诊;
取环后有生育意愿者,应尽早进行生育力评估。
节育环,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但我们不能让这枚小小的金属环,成为晚年健康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