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农历七月已经进入尾声,我们即将就要进入农历八月,进入八月后暑热消退,凉意渐生,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甚至北方地区可能初现秋霜。所谓"八月种葱,冬天不空",意思是说农历八月是种葱的关键时期,因为进入八月,气温逐渐转凉但未至严寒,土壤湿度还不会像深秋时的干燥,随着昼夜温差增大,这种环境有利于葱类作物根系发育和鳞茎膨大,而葱是耐寒性较强的农作物,其生长周期约60-90天,八月播种后,经过秋季的快速生长,可在冬季来临前形成健壮植株。同时,葱的根系能分泌抑菌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为来年种植其他作物创造条件。
明日七月廿九,这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杨公忌日",有啥说法?
杨公忌日也称"杨公十三忌",分别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三个日子,按照农历时间排序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与十二月十九。
杨公忌日是由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定制,其根据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将室宿值日的日子定为忌日,每月递退两天,形成十三个忌日。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一年也就十二个月份,为什么会出现十三个杨公忌日?这是因为农历年为了平衡回归年的时间,某些年份会出现"闰月",因此就有了"杨公十三忌"。
关于杨公忌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育人至谦"的故事。据说,古时有一杨姓老人,家中有十三个儿子,因家财丰厚、儿子勇猛,常在邻居面前显摆,甚至口出狂言:"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哩。"邻居听后便愤怒的诅咒道:"人各有命,世事无常,谁知道你的儿子是否能长命?"
杨公听后也不以为常,平日仍喜欢显摆,可就在隔年发生了瘟疫,当时还恰逢闰年,多出了一个"闰七月",共有十三个农历月,杨公的儿子也从正月十三开始相继染病去世,最后到了年底,杨公的十三个儿子无一幸免,最后杨公晚年无依无靠,很是凄凉。因此,后人认为杨公的遭遇是因其狂言所致,这十三天也被视为不祥之数。
不是迷信!明日七月廿九,这天不仅是民间的"杨公忌日",更是农历七月和八月的过渡期,因此七月廿九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七月廿九到来之际,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说、2不葬、3不走,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1不说:不说狂话。
七月廿九是"杨公忌日",这也是民间流传的"百事忌"之日,其核心禁忌之一便是"忌说狂话"。从"杨公十三子尽丧"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杨公起初虽说儿子众多,幸福无忧,但因口出狂言,导致儿子接连离世,晚年更是孤苦伶仃,这一故事直接点明:狂言是招惹灾殃的导火索 。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谨言慎行,不说狂话、不傲慢,以此祈求生活安定、事事顺遂。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就是过度表达容易暴露弱点、引发误解,甚至招致灾祸。例如,杨公因狂言"每月死一个儿子也能留一个送终",最终十三子尽丧,正是"多言数穷"的典型写照。而"守中"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谦逊的意思,只有谦逊的人才能保持空杯心态而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因为谦逊的人,往往更清楚自己的局限,只有承认无知,才能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知。即便成就斐然,也要保持低头向下的姿态。这种姿态不是卑微,而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
2不葬:不要安葬老人。
坟地选日子特别讲究,忌日下葬怕不吉利,子孙往后日子难过。第三是不能办婚礼,新郎新娘挑日子图个顺利,这天犯忌讳容易让婚姻不顺。
3不走:不走亲戚。
这天不建议主动去亲戚家串门,不是"生分",而是老辈人讲究"各守自家宅,安稳过当日"。一来避免打扰亲戚家的日常安排,二来也图自家"少走动、少折腾",毕竟传统里这天更宜"静"不宜"动",安安稳稳在家待着,陪家人吃顿家常饭,就是挺好的选择。
总之,七月廿九作为一个"忌日",并非让我们陷入恐惧或悲观之中,而是以此为契机,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谦逊、感恩与敬畏的心。通过"1不说、2不葬、3不走"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减少烦恼与纷争,还能在内心深处种下一颗善良、智慧与美好的种子,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