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菲律宾政坛再次迎来关键时刻--前总统杜特尔特案件的指控确认听证会即将在国际刑事法院(ICC)召开。

然而,就在这个节点,杜特尔特家族被下达了一道封口令:今后除了老杜的生死状况,其余一切都不能对外透露,包括探视期间的任何细节和交流内容。

这道封口令并非空穴来风。

近几个月来,围绕杜特尔特能否获得临时释放、其身体状况如何等话题持续发酵,家族成员每次从海牙拘留所探视归来都会带出"最新消息",在菲律宾本土搅动民意。

老杜女儿、现任副总统莎拉也坦言,若不守规矩,"就会被剥夺探视权"。

这无疑是对杜氏家族直接下的警告,也意味着信息战的一个重要渠道被堵上了。

分析这一封口行动,国际刑事法院背后的考量十分明显。

当前正值案件能否进入正式审理的预判阶段,任何未经证实的言论,都有可能激发杜特尔特支持者的情绪反弹--这些人在法院门口已多次集会,部分激进分子甚至有冲击公堂的迹象。

一旦家族假借看望契机传递具煽动力的言论或悲情氛围,恐怕会给庭审秩序带来更加难以控制的变量。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司法顾虑。

早年老杜执政时强势推动,菲律宾退出ICC,这本就让部分国际法庭成员心生芥蒂,如今对其家族的"扩音器"有天然的不信任。

加之律师团曾试图争取临释,遭到坚决否决。

ICC明确指出,杜特尔特一旦获释,有威胁证人、影响诉讼的风险。

杜氏家族此次被"禁声",也是一种防控措施。

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份禁令无疑削弱了杜特尔特家族的舆论主动权。

此前他们善于打"悲情牌",用讲述老杜健康状况,始终抓住社会同情与支持,这套剧本为他们在中期选举中,成功保住达沃市和参议院关键席位铺平道路。

面对小马科斯政府民生失分,杜家原本希望通过持续施压,吸引更多中立派和摇摆势力投靠。

不难发现,ICC此举,在客观上也变相帮了菲律宾现任政府一把,为老对手松了绑。

未来双方如何应对这场沉默?杜特尔特本人显然不会甘于被动。

他很可能借助为自己辩护、配合法庭陈述的机会,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明里暗里地"外送"。

莎拉等家族成员、乃至整个棉兰老岛政治势力,势必要找到新打法--比如利用全国性事件、政策矛盾制造舆论高地,对手则需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纵观全局,ICC的一纸封口令暂时止住了信息外泄,但菲律宾国内的政治漩涡远未平息。

在这场权力转换与民意缠斗的精彩戏码中,每一次沉默都孕育着新的爆发点。

"不能说"的阶段只是暂时,谁先打破静默、怎样打破,将决定未来整个国家政治格局的走向。

小编想说,世界政坛或许常有"静音时刻",但真正的较量不会因此停歇。

杜特尔特家族是选择新生还是沉沦,一切还未盖棺定论。

而我们,也只能继续关注,等待下一次硝烟再起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