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一众教育问题的讨论中,有个敏感话题,浮出水面。
那就是独生子女和二三胎家庭的比较。
一边说,多生孩子,每个孩子都照顾不到;一边说,只生一个,迟早会后悔。
众说纷纭下,更多人开始关注,两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成长情况。
独生子与二三胎家庭的孩子,谁的竞争力更强?谁更能适应社会?
那些隐藏在家庭内部的"成长基因",到底如何左右着孩子们的命运?
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独生子很孤单?二三胎家庭压力大?
事实果真如此吗?
教育作家吴建亚,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位二胎妈妈总是气急败坏地找老师告状:
"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他妹妹那么小,一刻也离不了人,他还非要我去接送,你有空说说他。"
妈妈口中的"他",是大儿子,读小学五年级,经常这么和家里闹。
老师找到孩子,一番谈心后,孩子委屈地说:
"自从有了妹妹,妈妈就不管我了,还经常对我发脾气。"
就像最近网上很火的那个段子。
七八岁的老大对一两岁的老二说:
"你拉个屎,咱妈表扬你,我写个作业,咱妈数落我一通。"
这些生活碎片,看上去寻常,却暗含着二三胎家庭的真实处境。
父母养娃累,大娃心里苦,二娃三娃又要被上头的哥哥姐姐压着。
《教育家》杂志,做过一个分析:
"随着生育政策的全面开放,二胎、三胎家庭的数量有所增加,许多父母会将重心放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忽略了对长子女心理、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和引导。小学高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前期,情绪波动强烈,心理极为敏感,渴望被尊重和关爱,面对上述情况时容易产生丧失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亲子冲突频繁发生。"
经济压力大,时间资源分散,父母容易累到崩溃,孩子获得的专注陪伴稀缺,是二三胎家庭无法避免的事实。
但也有学者指出,正因为面临的情况复杂,二三胎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得到锻炼。
恰如《儿童焦虑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的:
"二胎三胎家庭里,小一些的孩子因为可以学习和模仿大孩子,而成长更加快速。"
凡事都有利有弊,二三胎家庭压力大,但孩子的成长效率高。
比起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父母的全部心力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独生子打小就独享所有的资源与爱。
这样的孩子享受着最好的关照,但也不可避免承担着父母所有的期待。
独生子可能会感到孤单,可能压力大内耗严重,也可能与父母关系闹僵。
也就是说,独生子女的"成长处境",同样是利弊参半。
其实,不管是哪类家庭,决定孩子性格与命运的,不是他有没有兄弟姐妹。
而是父母如何调整自己,用自己的智慧与格局,托起孩子的未来。
孩子性格的养成
取决于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有人说,独生子女自私、强势,不懂得体谅与分享,将来去了社会不好混。
有人说,二三胎家庭的孩子比较会察言观色,但也太过敏感,不敢为自己争取。
其实,孩子什么性格,不在他是家里的第几胎,取决于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一个"父母原型理论"。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着我们后续建立其他关系的方式。"
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能尊重、肯定孩子,能体谅他们的处境,给出有益的指导,孩子就能成长为乐观、阳光、富有生命力的人。
我身边很多独生子女,并非印象中那样自我,反而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朋友很多。
就比如我们单位的实习生小赵。
刚接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做事很细致,非常有担当。
有同事还说,一看小赵就是家里的大哥,很有责任心。
其实仔细一了解,他是家中独子,考学找工作全靠自己。
他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你得多接触社会,多历练自己,别舍不得自己吃苦。
所以,"自私孤僻"真是对独生子的偏见,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全在父母教导。
那么,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就一定"牺牲感太强",很敏感脆弱吗?
也不尽然。
美国记者露露·米勒,就在书里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父母都是上班族,她是家里的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
在她的记忆里,爸爸经常和姐妹仨开"座谈会",仔细询问她们的生活、学习、社交。
而且,在家庭资源分配上,她也感觉不到父母有什么偏心,向来大家都一样。
她不需要察言观色,不需要和姐姐们去争"父母的宠爱",可以很轻松地做自己。
长大后,她做事果敢,遇到什么挫折也不玻璃心,更不会自卑、胆怯。
北京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崔玉华曾说:
"孩子性格的形成,1/3与遗传因素有关,2/3与环境因素有关,家庭和教养的环境因素是影响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
孩子的成长密码,藏在家人之间的相处细节中。
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有意识让孩子多参与社交,创造"兄弟姐妹感"的人际互动;不要过度保护,多给孩子历练机会,也不要期待过大,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比如,多子女的父母,合理分配时间精力,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求,将"高质量陪伴"均分到每个孩子头上,给他们安全感与底气。
我相信,世上的事没有绝对。
只要咱们尽心,孩子一定能拥有健全的人格。
决定孩子未来的
从来都是父母的眼界与格局
关于生几个孩子的讨论,还有个论调。
就是认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因为资源有限,往往前途堪忧。
而独生子女,未来的路就好走得多,毕竟有父母的鼎力支持。
这种看法,太过武断。
看过一个报道。
陕西农民吴治保夫妇,五个孩子有四个考上了清华北大。
他们家被誉为"一门四清北大,五子皆才俊"。
当时,家里很多亲戚曾经劝他们:
"把家里男孩供上大学就行了,女孩读太多书没有用,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五个娃里有两个女儿,但吴治保夫妇却从未看轻女孩们,非常坚定地供她们读书。
在家境一般的情况下,夫妻俩一边努力赚钱,一边省吃俭用。
但无论吃多少苦,孩子读书这件事,他们却没有放松一点。
他们是农民,每天背朝黄土,但眼睛却看得远,格局一点不小。
再讲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舅舅舅妈都是公司高管,他们唯一的儿子,却不成器得很。
上大学时,他儿子读的是国际学院,原本可以和很多同学一样,出国深造。
但舅妈舍不得孩子,怕他在国外没人照顾,愣是不让孩子出国。
找工作时,孩子想自己投简历试试,舅妈又怕他受挫、被欺负。
硬拉着他走出人才市场,托关系找了个很轻松的差事。
入职后,他们儿子是轻松了,却始终学不到什么核心技术。
到现在,三十好几了还在打杂,比刚入职的实习生强不到哪去。
很赞同一句话:孩子脚下的路,始于父母。
父母的思维有局限,孩子的人生之路注定走不远。
真正的托举,不是物质的充实,而是父母开阔的心胸。
无论有几个孩子,做父母的眼界打开了,孩子的未来都不会差。
写在最后
说说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吧。
我是个二胎妈妈,我大女儿今年9岁,小学二年级。
她很要好的一个朋友,是家中独女,经常来我家玩。
我侧面观察着,这俩孩子没什么明显不同。
都非常自信开朗,做事有主见,表达很到位,既不会让自己受委屈,也不会让别人吃亏。
我的感触就是,一个孩子什么样,全在他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
只要父母养育有方,独生子和二三胎家庭的孩子,都有一样明媚的未来。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