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到底有多刚?告丈夫、骂苏轼、护古书,这才是"宋朝最野女子"
你认识李清照吗?大概认识吧。课本上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曾让你心头一紧,或者"昨夜雨疏风骤"的哀怨,也曾唤起过你一个深秋夜的孤独。
可如果你以为,她只是个写情词的女子,那你可能看得太浅,也太温柔了。
李清照,不是"词人"能概括的。
她是宋代文化的独行者,是南渡前夜最后的清醒者,是敢在公堂状告夫君的女子,是敢批评欧阳修、苏轼的狠角色。
她不是"婉约派",她就是她自己。
【一】少女词人:不是"写愁"
每一个被课文折叠过的人物,都有一段"没被讲"的前传。
李清照十四岁写下那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词,如今被当成温婉的经典,可你读懂了吗?
这不是哀愁,这是疯玩。她和闺中好友偷酒喝,玩到忘了回家,衣裳湿了也不在意,最后醉倒在溪边,让人扶回去。一个大家闺秀,写出这样的场景,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的放肆。
这是北宋时代的贵族少女吗?像不像今天我们熟悉的爱发疯的中学生?
她的词不裹脚,她的灵魂也不。她笑着写词,也拿词砸人。在《词论》里,她指名道姓地说大文豪欧阳修"创新但不合格律",批苏学士"多不入拍"。
你以为她柔弱?可她在学术上霸道地"不讲情面,只看章法。"
她的少女时期,带着火光,她从来不是那种乖乖念书,等待嫁人的闺秀小姐,
【二】她不只是赵明诚的妻子
婚姻,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但她没从此归于厨房。
赵明诚爱她,是因为才,不只是因为貌。
他们的婚姻是一场文化上的相濡以沫。两人一个主笔,一个主编,一起编辑《金石录》,一起整理古代碑帖、器物,研究金文,整合史料。夫妻对坐,书声琅琅,比的是谁先找到一件失传的铭文。
她曾写信调侃在外地任职的赵明诚说:"昨日我又得二十余帖,你快回来看,莫落后矣!"像极了身处两地、迫不及待和爱人分享的知识分子。
这种婚姻,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
可惜的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
靖康之变打破了一切宁静,金兵铁蹄南下,北宋随即灭亡。
赵明诚奔赴江宁奔母丧,李清照则独自护着数十车的书籍、金石、字画南逃。那时候,她不是词人,是乱世难民,是文化守护者。
她亲眼看着那些精心收藏的宝贝在战火中烧毁。那不是纸墨烧了,是他们的心血烧了,是一个时代烧没了。
不久赵明诚在南方病逝,她守寡了。中年以后的李清照,一个人颠沛流离,身无长物,几乎活成了诗词的废墟。
但她没有倒下。
【三】不是哀婉,是愤怒
人们太爱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仿佛从此就认定她是"哭泣的女人"。
但你真读过她其他词吗?
她写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出现在她中年之后,已经不是那个醉笑溪亭的小姑娘了。
她悼的是项羽,其实也是她自己。她在告别那个书香门第出身、才子佳人的旧梦,也在告别北宋亡国的耻辱。她恨金兵,也恨南宋的投降派。
她的词愈到晚年愈有怒火。
不像柳永的词流连风月,也不似苏轼的词谈笑风生,她的词,是对现实的批判,是对命运的反击。
婉约?是因为她太懂节制;愤怒?是因为她太清醒。
她晚年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写词,而是她上了公堂。
她在五十岁那年再婚,嫁给一个自称儒雅的文士张汝舟。婚后才发现,他图的是她的嫁妆。
怎么办?堂堂李清照,亲自去官府起诉,要求离婚,揭发丈夫骗婚,请求定罪。
这是宋代,女子再婚本已罕见,她居然还敢诉讼、敢落笔、敢站到朝堂之上?
《宋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是要被判刑两年的,她不怕坐牢。
亲朋友好四处奔走营救,出狱后,她什么都没说,只继续编书,写词,活着。
但那份"宁折不弯"的劲头,从此深刻在她生命的结尾处。
【四】我们误会她太久了
李清照从来不是一个标签,不是"宋代第一女词人"这七个字能说清的。
她是少女时代的天才词人,是夫妻并肩的学者,是战乱流亡的文化守卫者,是孤身告状的法律挑战者,是那个在战火里护书、在废墟中落泪、在词里写尽山河的知识分子。
她的一生敢笑,敢爱,敢怒,敢反抗。
她不是"婉约派",她是"派"都容不下的人。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句:"易安之词,别是一家。"她,从不属于谁。
如今再读李清照,意义不在于背出她几首词,而在于,你是否也曾:
因爱情勇敢投入,又独自收拾烂摊子?
为理想坚持十年,却在一夜间失去一切?
不愿妥协,却被时代狠狠推倒?
她早已走过了我们正在走的路。
她经历的,是一位女性如何在男权书写的历史中活出自己精彩的篇章。
千年之后,我们还在为她落泪,不是因为她哀婉,而是因为她倔强、热烈、真实。
她是李清照,
不是"婉约词人",
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