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则声明引发全球关注。这位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政策核心的领导人宣布:"鉴于加拿大极其恶劣的行为,现终止所有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

特朗普在帖文中怒气冲冲地写道:"里根基金会刚刚揭穿加拿大欺诈性使用虚假广告,里根被篡改的言论成了他们干扰美国最高法院的工具。 "
他强调,"关税关乎美国国家安全",而加拿大的行为"恶劣到必须付出代价"。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则时长60秒的电视广告。该广告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出资7500万美元制作,自10月中旬起在美国主流电视台轮播。
广告画面中,美国工人微笑工作的场景与1987年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电台演讲原声交织--里根在演讲中明确表示:"高关税最终会伤害每一位美国工人和消费者,贸易战没有赢家。"

这则广告的投放背景极具针对性。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加拿大钢铁、铝和汽车产品分别加征50%、25%的关税。作为回应,加拿大对298亿加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双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公开表示,广告旨在"引发关于关税对工人和企业影响的讨论"。
然而,广告内容触动了特朗普的敏感神经。里根基金会随后声明称,安大略省未经授权剪辑了里根1987年4月关于日本电子产品关税的演讲,断章取义地将其包装成反对所有关税的立场。基金会律师团透露,已就肖像权侵权问题启动法律程序,索赔金额可能达数百万美元。

特朗普的愤怒在10月23日晚间集中爆发。他在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连发数条推文,指责加拿大"伪造里根讲话""试图非法影响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并强调"关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至关重要"。
次日凌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通知加拿大,所有双边贸易谈判立即终止。

这一决定对北美贸易格局产生冲击。加拿大75%的出口商品流向美国,日均跨境贸易额达36亿加元。安大略省作为加拿大工业核心区,钢铁厂每吨利润因美方关税蒸发160加元,汽车行业面临2.8万个岗位流失风险。
加拿大总理贾斯廷·卡尼紧急与福特省长会晤后宣布,广告将于10月27日起停播,但强调"加拿大不会主动挑起争斗,但必须做好赢下战斗的准备"。

特朗普的强硬表态背后,是美国国内法律与政治的复杂博弈。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其全球关税政策违法。
尽管裁决生效日期被推迟至10月14日,但特朗普仍可通过上诉拖延执行。此次加拿大广告事件中,特朗普指控加方"干预司法",实则试图将国内法律争议转化为外交冲突,为最高法院审理争取时间。
美国政界对此反应分化明显。财政部长与国务卿公开表示,撤销关税可能导致"财政崩溃"和"外交尴尬",实则暗示支持特朗普的强硬立场。而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则揶揄道:"特朗普不想让选民听见'关税导致失业'这句话,干脆把喇叭砸碎。"

美加贸易冲突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市场。10月24日,加拿大宣布将加速与印度、中国的铝制品认证谈判,计划五年内将对美出口占比从76%压至60%。这一"去美国化"策略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形成直接对抗。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反制措施持续升级。2025年,中国未采购美国大豆导致美农库存激增,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动摇美元地位,稀土和锂电池出口管制卡住美国高科技产业咽喉。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使美国GDP下降、制造业成本上升,股市两周内蒸发数百亿美元。

当前,美加贸易战的核心悬念集中在最高法院。11月初,最高法院将审理总统关税权限案,六名保守派大法官中有三人由特朗普提名。若裁决支持特朗普,其关税政策将获得法律背书;若否决,则可能引发全球对美贸易反制潮。
加拿大已做好两手准备。除暂停争议广告外,安大略省将剩余广告预算转向"赴美旅游"宣传,试图修复形象。而卡尼政府则加速推进与非美市场贸易协议,减少对美依赖。

截至10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虽关闭"谈判"渠道,但保留"信息交换"技术性沟通。分析人士指出,这或是为最高法院裁决留出缓冲空间。
若裁决支持特朗普,美加可能重启谈判,但加拿大将要求更严格的关税豁免条款;若裁决否决,加拿大可能实施第二波220亿加元反制清单,包括针对佛罗里达橙汁等特朗普票仓产品的关税。

这场由一则广告引发的外交危机,暴露了北美贸易体系的深层脆弱性。
当历史影像成为政治武器,当法律裁决沦为谈判筹码,全球产业链的反制力量正在重塑国际贸易规则。而特朗普的"终止谈判"声明,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博弈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