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姚明因为一句调侃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他说要和球员工会执行董事伊戈达拉(Iguodala)聊聊自己的养老金问题,而大家在了解了他的养老金方案后纷纷表示羡慕。

姚明出生于1980年9月,今年刚好45岁。他在NBA效力了9个赛季,根据NBA的退休金领取条件规定,只要年满45岁且在联盟效力满3年时间,就能领取养老金。

NBA的养老金是阶梯式分档的:从45岁到50岁,每月可以领取306.24美元×效力年限×2/3;50岁到62岁,每月可以领取306.24美元×效力年限;62岁以后,每月可以领取1666.7美元×效力年限。

根据姚明当前的情况,他每月能领取的金额为306.24美元乘以效力年限9年,再乘以2/3,约等于1,838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万元,一年差不多15.7万人民币,等到50岁,每月会还涨到2,757美元,而62岁以上更是会提高到每月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万元。

虽然以姚明的影响力与经济来源来说,这部分养老金可能不算他的收入大头,但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每月1万多人民币的稳健退休金收入,已经是不少人当前对于养老金规划的小目标了,这的确也体现出了NBA对于退役球员养老生活兜底保障的未雨绸缪。

大家应该也听说过不少NBA球员在退役后破产的案例,有些明星球员在职业生涯赚了上亿美元,却因为挥霍无度、缺乏规划等原因早早陷入财务危机。但是,有了NBA养老金这样一个兜底保障,便能确保不少球员在退役后能有一定的基本收入,不至于连基本生活的温饱都满足不了,这的的确确展现了NBA对于养老这门"必修课"的绝对重视。

所以,对于屏幕前的你,一定要谨记,无论当下你是否已经很有钱,看似已经"财务自由",都一定要提前给自己准备好为养老生活兜底的养老年金,因为这才是我们安享晚年的底气。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NBA的整个"福利包"中,看出其蕴含的养老规划智慧。

比如,NBA退休金公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系数--效力年限。而从养老金的储蓄来看,"效力年限"就等同于"储蓄年限",球员为联盟贡献的时间越长,未来的回报就越高。

这其实和我们攒养老金是一个道理:毕竟养老规划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绝不是临退休前冲刺一下就能解决的。

一个人从30岁开始就每月固定存一笔钱,与等到50岁再开始存钱,效果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因为时间会带来财富的复利增长效应。

NBA球员们用青春的汗水"储蓄"未来,而我们普通人则需要用年轻时的收入进行长期、持续的财务投入,把养老储蓄看成一份贯穿职业生涯的"长期定投",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这份养老金之外,NBA还为退役球员提供了终身医疗保障,包括伤残保险金、身故保险金赔偿等等,以及大学学费的报销福利。

这说明,养老规划其实是"多层次"的,而并不单一。拆解NBA的这套"保障组合拳",我们会发现,养老金负责的是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给生活兜底,医疗保障则解决了老年看病住院的后顾之忧,而提供教育基金的目的则是支持球员的转型发展,确保NBA球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技能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收入。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成熟的养老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立体的,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除了养老金的兜底外,医疗险、重疾险、长期护理险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应对各种老年风险的勇气,而当我们还有闲余资金去参加一些"老年兴趣班",也能为我们的养老生活品质"添砖加瓦",让我们的养老生活更加充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