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中美贸易战的过程中,稀土资源成为了中方手中一件有力的武器,这也让许多国家从中得到了启示。有些国家认识到了渠道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不断地在国际社会上寻找合作伙伴,扩大稀土获取渠道,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刚刚和澳大利亚签署了稀土矿产协议的美国。

而另外一些有条件的国家,则希望能够和中国一样发展稀土产业,然后再把稀土当作在地缘政治中谈判的筹码,比如最近在稀土问题上十分活跃的马来西亚。

据马来西亚贸易工业部部长东姑扎夫鲁表示,目前该国已经探明的稀土储量大约为1610万吨。这个数字虽然和中国的4400万吨相去甚远,但是也足以挤进世界稀土储量排行榜前十的榜单之中。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4年马来西亚生产的稀土产品约为130吨,这个数字虽然并不起眼,但也让马来西亚成为了去年全球生产稀土产品前十的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马来西亚看到了发展稀土产业的好处,既可以助力本国经济增长,又能够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规模等问题的限制,马来西亚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因此与国外企业合资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项。

不久前,马来西亚资源和环境部代理部长加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两国的不断沟通,中国已经表示同意支持马来西亚发展本国的稀土产业,并且在稀土深加工尤其是稀土元素分离领域向其提供技术援助。

到本月初,这一项目又有了最新的进展。

据媒体报道,马来西亚的主权财富基金--国库控股将和中国企业合作在马来西亚建设一家稀土加工厂,该工厂将同时拥有处理轻稀土和重稀土的能力。

不过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方对于这次合作并不是很放心,因为中方担心马来西亚无法为工厂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而且马来西亚并不具备和美国叫板的实力,从双方签订贸易协定的过程就能看出,一旦美国施压,马来西亚将很难说不。

在工厂建成之后,一旦美国提出限制要求,那么中方的一番辛苦很可能就为他人做了嫁衣,这是中方不得不考虑的风险。

而最近马来西亚和美日的一系列交流,也证明中方的这些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10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吉隆坡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三国领导人签署了最新的关税协议。而除此之外,美国还和马来西亚签署了一份和稀土相关的协议,协议中表示马来西亚将不会对美国在出口稀土元素方面实行禁令或者配额限制。

同样是在26日,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时也表示,希望日本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到本国的稀土产业发展之中,双方的合作将涵盖上游的勘探、开采到中下游的精炼和产品生产等环节。

可见,为了发展本国的稀土产业,马来西亚可以说是来者不拒。

但稀土这种"战略级"产品对于国际事务格局能够产生重大影响,马来西亚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马来西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与美国签订协议之后,东姑扎夫鲁特地强调马来西亚欢迎其他国家前来投资设厂,并承诺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这个时候做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就是为了防止中方担忧。

重要的一点是,中方之所以愿意对马来西亚提供技术帮助,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在该国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马来西亚引入美日合作,就偏离的中方的初始目标了。